第三百七十九章尋求決戰(1 / 2)

在金鑾殿上,首輔溫體仁眼觀鼻鼻觀心,宛如老僧入定一般。

在剛才的廷議中,鑒於農民造反軍隊的淩厲攻勢,已經要把大明帝國的中原腹心地區打得亂成一團,而地方當局又簡直是無法招架。所以朝廷中的大臣們又再次提出了統一事權的問題。他們認為義軍之所以能“流突無定”,是因為“各鎮、撫事權不一,互相觀望。宜以重臣開督府,統攝諸道兵討賊”。

對此觀點,上至崇禎皇帝,下至群臣們都是一致同意。可是當大臣們一致推薦洪承疇為這一人選時,首輔溫體仁想起了自己昨天對崇禎皇帝所說的話。

由於是暗奏,當時溫體仁的話就特別的誅心。他首先提到了洪承疇殺俘的道德問題,以此來綁架特別重視官員道德的崇禎皇帝。

接著,溫體仁又有意無意地提到了當時袁崇煥的眾望所歸,以此在崇禎皇帝心中埋下一根刺,激起崇禎皇帝的逆反心理。

然後又提到了洪承疇的責任重大,畢竟他現在駐守的三邊,正是陝匪的發源地,再加上西蒙古(即突厥化的蒙古部落,與基本上投靠後金的東蒙古是兩回事)的防範,本來也是需要一位名臣壓陣的。

最後溫體仁索性顯出一副進讒言的模樣,做出了為了皇上而不惜自汙為奸臣的樣子,說出了要防範洪承疇“功高震主”,以此來博得崇禎皇帝的完全信任。

所以在今天的廷議中,深知崇禎皇帝性格的溫體仁知道自己的做法起效了。果然,接下來崇禎皇帝認為:陝西三邊同蒙古部落相鄰,洪承疇肩負邊防重任,“未可輕易”。

接著,崇禎皇帝獨斷:“進延綏巡撫陳奇瑜為兵部右侍郎。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軍務,視賊所向,隨方剿撫。”

陳奇瑜幸運地在溫體仁的私心下,跳過了官職高的洪承疇,成為了五省總督。而這是明廷為了鎮壓農民造反而設立有權節製幾省文武官員的總督職務之始。

不過,這也反映了造反農民的力量已經在鬥爭中成長起來,特別是農民造反軍隊的流動不居,轉戰各省,使明政府依靠任何一省的兵力都無法應付了。

汝寧府知府關可頌與一群汝寧府的文官站在汝寧府城的城牆上,向著遠處眺望著。

在昨天。薛永利派人向汝寧府知府關可頌通報:陝匪已經渡過黃河,進入河南腹地,汝寧軍將在今天拔營與陝匪作戰,務必請地方稍安毋躁。

因為這些天汝寧軍中,象張學斌這樣的高級官員是忙得不可開交。再加上是軍中事務,所以薛永利隻是派了一名有總旗官銜的連長。帶著十名兵丁去知府衙門報告。

當時。關可頌正在衙門理事,就聽到衙門口一陣喧嘩聲。那名連長趕到衙門的時候,被衙門的門子給攔住了。他們當然狗眼看人低,見到隻是一名總旗,又沒有塞紅包,所以就把那名連長刁難在外麵了。

那名連長是毫不客氣。立刻指揮兵丁把衙門的門子給打翻了,接著就衝進了知府衙門,要麵見關可頌。

還好關可頌還算是鎮定,可那名連長在衙門門口受氣以後。見到關可頌連下跪的動作都不做了,就拱手告訴了關可頌那個驚人的消息。

忽聞驚雷一般,關可頌連追究那名連長失禮的心思都沒有了。因為到現在為止,關可頌還不知道農民造反軍隊已經渡過了黃河。他根本沒想到昨天自己還在飲宴,今天陝匪就快要打過來了。

慌亂之下,關可頌就連忙問道:“這位軍爺,陝匪到汝寧還有多少路程啊?”

沒想到那名連長**地回答道:“軍事機密!”接著就揚長而去了。

關可頌被氣得個半死,但他也不敢怠慢,所以今天他就帶著汝寧府中所有的文官上城牆,觀看從汝寧軍大營中出發的汝寧軍了。

看著一隊隊兵丁路過汝寧府城,一名知府衙門的官員忍不住說道:“這汝寧營的兵丁也太多了吧。好象朝廷沒有給這麼多的軍餉吧?”

“閉嘴!”關可頌立刻喝止住了那名官員的胡言亂語。在這個時候,關可頌可是巴不得汝寧軍撒豆成兵變出十萬天兵天將來,哪裏還管得了汝寧軍到底有多少人嗎?

在通往汝寧府城的官道上,一長隊兵丁的急行軍卷起了滾滾煙塵。在路邊,楊如鬆和梁輝騎在馬上,周圍護衛著一隊親兵。

楊如鬆鬆了鬆遮在臉上擋住灰塵的麵巾,說道:“這次我們汝寧軍團全部北移,等到了汝寧軍大營以後,你帶一個步兵團留守大營,我帶著其餘兵丁開往南陽,接應主力的戰鬥。唉——!看起來撈不到仗打了,肉都要給他們吃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