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章穿小鞋(1 / 2)

當朱大典和高起潛知道:其他的聯軍武官都乖乖地聽話了,卻隻有吳世恭等三位河南武官不聽從他們的“商量”以後,這倆人的鼻子頓時都氣歪了。

其實朱大典和高起潛要這麼一些繳獲,也不完全是為了私心。當然在繳獲中,按照官場規矩給他們分上一份,他們也不會假清高而拒絕,

但是這些繳獲除了拿出一部分給遼東軍以安撫以外。其餘大部分的,朱大典和高起潛還是準備返還給今天立功最大的聯軍的。

雖然這看起來和減免聯軍上繳繳獲的份額好象有些換湯不換藥,但是,這是領導的權威問題,是不容讓步的原則。

但是吳世恭三人卻狠狠地打了他倆的臉,這怎麼能夠不讓朱大典和高起潛暴跳如雷呢?

不過和吳世恭估計的一樣,朱大典和高起潛並不能夠明著報複,但是對於這兩個官場老油條來說,暗著報複也是得心應手的。

那報複分為了兩條路。一條是不給吳世恭報上以前的功勞,一條就是堵住吳世恭以後立功的途徑。反正中心思想就是不讓吳世恭升官。

但我們客觀的來看,吳世恭這次的反應確實過激了。從汝寧營的角度來看,確實利益有損,但是從朱大典和高起潛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是要平衡各支明軍部隊之間的關係的。這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平心而論,朱大典和高起潛對於繳獲的處置還是比較公平的。

當然吳世恭也有很充足的反對理由。但是不幸的是,吳世恭反對的理由並不能公開說出口。不見得他要說:汝寧營不上繳繳獲就是為了擴充實力?就是為了做一方諸侯?那不是和公開聲稱造反沒有什麼兩樣啦?

因此,在衝動之下,吳世恭就做出了這樣不合官場規矩的反應。這當然也讓朱大典和高起潛的心中,塑造出了吳世恭那副搶錢、搶功。一毛不拔的武官形象。這也難怪朱大典和高起潛要立即報複了。

這也可以看出來,汝寧營這次出征的人員安排是不完整的。吳世恭沒有帶上象鄧啟帆或張學斌等文人幕僚出征,這也就導致吳世恭在處理官場問題上的一些隨心所欲。

要不然,如果有著鄧啟帆他們的規勸和斡旋,雖然汝寧營還是免不了在利益上吃上一些虧,但是起碼還不會搞到這種和主帥水火不容的地步。甚至連和遼東軍的矛盾都不會激化,到底遼東軍那裏也隻得到了上百具盔甲,為了這些東西做出那麼過分的“裸屍事件”,那不值得。這也就可以深刻的看出,在一個政治團體內。熟悉官場規矩的文人的重要性了。

另外說一句題外話,在原先的曆史上,李自成的農民造反大軍,就是沒有重視文人,而搞得李自成他們一打下北京城。沒多久就亡命天涯了。

那原因就是因為李自成身邊的文人太少了。僅有的牛金星和宋獻策也隻是一個飽受欺壓的底層舉人,有著很強的報複社會的心理。對於治理國家並不很擅長。而傳說中的李岩?如果曆史上真的有這樣一位人物的話。那他也從來不是李自成團體中的核心成員。

而黃縣會戰大捷後,當然要再次向朝廷露布報捷了。可是在上呈給崇禎皇帝的奏章中,來自河南的三位武官——吳世恭、陳中之和江澄,不幸地化為了一個字——“等”。隻要提到他們的地方,朱大典和高起潛的奏章都用“劉副將等”來代替。

朱大典和高起潛就是用春秋筆法,也不虛報軍情。就是把吳世恭三人給忽略過去。當然在報功簿上,也肯定沒有這三人的名字。

吳世恭他們三人當然也不可能看到朱大典和高起潛的奏章。吳世恭反正也有著被剝奪軍功的心理準備,但陳中之和江澄也不是傻瓜,他們也基本上猜到了朱大典和高起潛的做法。

不過陳中之和江澄也無所謂。他們與吳世恭同進退。固然有一些同鄉抱團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陳中之和江澄都知道自己本來就沒有什麼前途。

陳中之就不去說他了,他本來就在河南巡撫標營中混的不如意。再怎麼立功,那河南巡撫也不可以把巡撫標營交由陳中之來帶領。

而江澄因為江遊擊的陣亡,失去了自己的大靠山。而原來江遊擊的遊擊營肯定也會交由朝廷安排的其他武官來率領。到底江澄離遊擊的官位也太遠了一些,中間還有守備和都司這兩個等級呢。而作為前任遊擊的親屬加親信,當新任遊擊上任以後,江澄也肯定沒有什麼前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