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震撼的戰鬥(1 / 2)

隨著朱大典的一聲令下,帥旗邊上幾十位力士奮力敲起了幾十麵大戰鼓。隨著“隆隆”的戰鼓聲,明軍正式向前壓進開始準備著戰鬥了。

而丘磊的中軍是衝在了最前麵,總兵楊禦蕃率領著左翼的明軍緊隨其後。而右翼的遼東軍就稍滯後一點了,作為今天進攻的主力,遼東軍可是深得蓄力後發製人的精髓啊!

遼東軍也改變了上次沙河會戰時的站位,他們把步兵隊列放在了最前方,而騎兵擺在了後麵,這也回歸了軍隊戰鬥中的常規戰法。

而看到了明軍的壓前,叛軍也不甘示弱地向前壓。隨著雙方隊列越來越近,整個戰場上的氣氛仿佛就要凝固了。

當雙方先頭的隊列接近到了一百步左右的距離,也不知道是誰射出了第一支箭,射擊出了第一聲火銃,雙方的遠程武器就爭先恐後的開火了。

大量箭枝的飛舞,仿佛要把陽光遮住一樣,使得雙方的兵丁都感覺到似乎來到了末日的黃昏。而火銃射擊聲此起彼伏,就象是除夕夜的午夜一樣,似乎迎來了永不停息的鞭炮聲。

那火銃的射擊聲長時間的持續著,這使得一些聯軍隊武官也坐不住了。他們紛紛跳下了自己的戰馬,爬上了望樓,也與吳世恭和劉澤清一起眺望著遠處的戰場。

“操!”一位武官忍不住罵道。

這時候整個戰場上,火銃射擊後的火藥煙霧彌漫著,很快就把整個戰場都籠罩在煙霧之中了。

這些武官並非沒有經受過有火炮和火銃的戰鬥,但是他們還是第一次看到熱兵器的大規模使用。這從量變到質變,使得這些看慣了冷兵器戰鬥的武官,第一次感受到了熱兵器戰鬥的可怕和威力。這也給了他們以極大的震撼。

“還好我們沒再成為先鋒!”一位武官喃喃地慶幸道。他的話,也說出了這些聯軍武官的心聲。在這樣的火銃射擊中,個人的武勇肯定就是微不足道的。

吳世恭也呆呆地看著戰場。不過這時候的他,也看不清戰場上的情況了。吳世恭是不知道,這就是克勞塞維茨所說的“戰場上的迷霧”在狹義上的解釋。

吳世恭的心中其實也在爆著粗口。眼前的這一切,完全跳出了吳世恭的常識,也完全就是洋槍洋炮的時代嘛。吳世恭突然感到有些恍惚,他甚至都有些疑惑,自己是不是再次穿越到了歐洲拿破侖時代的戰場上?

是誰說中國發明了火藥以後,隻會造鞭炮。沒有使用到武器上的?是誰說中國古代的火器落後於西方的啊?是誰拋棄了這麼犀利的火器,而使得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後,淪入到百年國恥的啊?吳世恭恨不得立刻穿越回現代,給那些持有這些觀點的專家來回打上幾個大頭耳光。

吳世恭的心中也有了些不真實的感覺。但吳世恭並沒有看錯。他看到的正是當時整個世界上,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場戰爭。沒有之一。而且包括整個西方世界在內。而西方世界,也隻是到了十七、八世紀。才在戰爭中把火器運用到了這種程度。

至於為什麼在十九世紀。中國在火器的使用上會落後這麼多。那原因筆者也在前文簡單地敘述了一下,但這也不是本文的重點。因此,也就不再多說了。

而這次萊州之戰的雙方,明軍是由遼東軍和京營為主的。我們已經知道,遼東軍的起家就是李成梁的遼東鐵騎,而遼東鐵騎的標誌性武器就是三眼火銃。那麼他們對於火器的使用又怎麼會不精通呢?

而京營之中。也是由神機營為主的。神機營可是從明朝開國的朱元璋就開始設立的。經過了近三百年的摸索和神機營官兵的子承父業,對於火器的運用,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了。當然,京營的兵丁因為一直身處京城而嬌生慣養。作戰的意誌不怎麼高,但是這支保衛皇帝的軍隊,又怎麼會沒有最好的裝備呢?因此,京營也可以稱得上是一支強軍。

而孔有德的叛軍,他們也是遼東東江鎮出身,並且他們還得到過火器專家孫元化的裝備和訓練。因此可以這麼說,對於火器戰術的運用和對於火器的理解程度,在這個戰場上,就屬孔有德的叛軍最高。

可以看出來,除了三邊的明軍以外,當時明朝最強的軍隊都已經彙集到了黃縣會戰中。雖然他們還沒有象西方一樣,創造出“西班牙方陣”一樣的戰法,但是他們依舊在戰鬥中顯示出了很高的戰術水平。

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原先的曆史上,除了意外的投降以外,這些精銳的明軍先後都被以冷兵器為主的後金軍給打敗打垮。所以我們也要深刻地理解這一點:在當時的戰鬥中,主導野戰勝敗的,除了騎兵還是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