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軍大營中,汝寧營留下的步隊營地周圍是一片混亂。
當劉澤清陸續把明軍的潰軍接應回後軍大營以後,那些潰軍立刻在他們的武官默許和鼓勵下,開始對後軍營大營進行掃蕩。
潰軍當時的逃跑,完全就是丟盔棄甲。既然他們的盔甲都丟棄了,那麼他們身邊也就什麼也沒有留下了。所以在剛逃到後軍大營,在驚魂未定中過了一晚上以後,在第二天,那些潰軍就開始有些蠢蠢欲動了。
對於那些潰軍來說,吃的糧食倒也罷了。因為見到了潰軍的到來,在總督劉宇烈的命令下,劉澤清他們也供應了一批糧草。可是那些潰軍卻連住的東西都沒有。不用說帳篷鋪蓋了,連洗臉的白布都沒幾塊。
那還猶豫什麼呢?搶唄!劉澤清的人馬因為主官劉澤清還在。所以那些潰軍也很給劉澤清麵子,他的軍隊也隻是吃了一些小虧。
而漕兵的燕定山遊擊的兵馬可是倒了大黴了。除了燕定山和他身邊的親兵因為給他留麵子,那些潰軍沒動以外,其他的漕兵兵馬個個給搶的象個乞丐一樣。
而大有收獲的潰軍,立刻把搶劫的方向指向了吳世恭的汝寧營。但是汝寧營在留守的周巡的指揮下據營而守,而那些潰兵也沒有齊心協力,誰也不肯先出頭。所以在這一天,汝寧營的營地總算是保存了下來。
應該說,營地中的這種亂相,作為領軍的總督劉宇烈應該是立刻製止,而劉澤清和燕定山也在被搶之後,幾次去麵見了劉宇烈哭訴。但是這時候的劉宇烈就根本沒心思去關心這種小事了。在劉宇烈眼裏,隻要不是亂的太過分,這些粗鄙的大兵搶些糧草什麼的,那隻是雞毛蒜皮,劉宇烈是不會放在心上的。
劉宇烈現在正煩心著怎麼樣向朝廷交差呢。是繼續招撫叛軍,還是請求朝廷派出援軍。關鍵的是,要盡快解決這次叛亂,至少要把自己從這次大敗中給摘出來。
可劉宇烈這種放任的態度,立刻成為了對潰軍的變相鼓勵。因此在第三天,潰軍便在各自武官的示意下,臨時組成了一支隊伍,氣勢洶洶地來搶汝寧營的物資了。
那為什麼對汝寧營的搶劫會排在最後呢?這主要原因還是汝寧營的營地修建的好。
當時為了自保,後軍的大營也是修建得比較堅固的。當然,這大營的修建,也主要是在最有大營修建經驗的,汝寧營軍官的指導下建造的。
而汝寧營關於自己營地的修建是很有規矩的。他們的營地,必定是修建在靠近河水的地方,便於取水,也便於防禦(因為麵對河水的一邊敵軍很難進攻)。因此,汝寧營的營地必然修建在後軍大營的邊緣處。
這道理也是很簡單,因為在一般情況下,除了為了保障渡口等極端情況,是沒有什麼軍隊會把自己的大營修建成橫跨河流和溪流的狀態下的。
還有,汝寧營的營地雖然是在後軍大營中,但是他們依然在自己的營地周圍挖壕溝,建柵欄,是獨立成營的。
其實這是軍隊營地建造中的基本常識。我們往往會在古代的大營建造中,看到建造什麼“梅花營”、“八卦營”什麼的,這就是在說在大營中建造幾個獨立的小營地。
這也是為了防止萬一在敵軍衝破大營以後,不會讓整個大營全麵崩潰,軍隊還可以依托獨立的小營地繼續抵抗。當然,在明末時,已經很少有明軍嚴格地按照這個規矩修造營地了。
所以,《三國演義》中,東吳那個百騎衝曹營的故事肯定就是虛構的。那曹操是能夠寫兵書的軍事家,他怎麼會不在自己的大營中建造N多的獨立小營地,犯這種低級錯誤呢?那演義畢竟隻是演義罷了。
另外,如果是幾萬人的大軍,他們的大營其實並不僅僅是一個營地。他們的大營往往修建為幾個,可以相互呼應、相互支援。當然,在隻有一天匆忙修造的情況下,吳世恭和劉澤清的後軍大營還是隻修造了一個。
介紹了這些大營修造的知識,我們就應該知道:為什麼在前一天那些潰軍沒有衝進汝寧營的營地搶劫的緣故了。
不過在第三天,潰軍已經有效地組織了起來,他們從三麵團團地包圍了汝寧營的營地。在潰軍看來,這麼多人一起動手,汝寧營那一千多號人肯定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可是沒想到的是,有了昨天劉澤清他們的教訓,汝寧營的兵丁早就在周巡的指揮下做好了準備,防止著潰軍衝營了。
一看到汝寧營的兵丁亮出了兵器,那些潰軍一開始也不敢再上前了。但他們又不想放過眼前的這塊肥肉,到底汝寧營中的物資太多了,看看營地中那六百多匹馬和那麼多大車就知道了。因此,雙方就在壕溝前劍拔弩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