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由於現代的軍隊都有統一的訓練標準,因此相同數量的部隊,戰鬥力的水平也是差不多的。但是明朝當時的軍隊戰鬥力水平是參差不齊的。
另外,就如同大多數人都習慣使用右手一樣,一般在軍隊的排陣中,指揮官安排在右翼部隊的戰鬥力往往會大大高於安排在左翼部隊的戰鬥力。所以當那二千人的叛軍接近明軍以後,明軍的左翼部隊多少就有些混亂。
可孔有德派出去的那二千人也並不是叛軍最強的部隊。他們是由遼東老兵和叛亂後投靠的土匪、流民參半組成的,這二千人分成前後各一千人的兩隊。當叛軍接近了明軍後,雙方開始了火銃和弓箭的射擊。
自古以來,在戰鬥開始階段,總是用遠程武器打亂敵手的陣形。這從原始部落之間的互扔石塊,到現代戰爭的導彈大炮都是如此。而這次會戰也當然不會例外。
可這麼一交手,就看出了那些明軍的不足了。明軍的部隊,無論是在京城的京營,還是在內地其他地方的軍隊,都沒有接受過什麼戰爭的洗禮。再說,左翼的明軍本來就是這支明軍中較弱的部隊。所以當叛軍離明軍一百五十步的時候,站在前排的明軍火銃手和弓箭手就承受不住心理壓力,忙不迭地打響了火銃、射出了箭枝。
完全可以想象,在射程之外射擊出的火銃和箭枝,基本上沒有給叛軍帶來任何傷亡。叛軍繼續前進,慌亂之中的明軍在離一百一十步左右的距離進行了第二次射擊,還是因為射程太遠沒有什麼戰果。
就在明軍忙不迭地裝填彈藥的時候,叛軍已經離他們隻有八十步的距離了。這時候的明軍,隻有幾位弓箭手射出了幾枝稀稀拉拉的箭,那給叛軍帶來的傷亡也是微乎其微的。
而叛軍在武官的號令下立定了腳步,前排的火銃手舉起各自手中的鳥銃,進行了第一次齊射。這鳥銃的威力再小,這麼短的距離也具有著極大的殺傷力。再說,明軍的那些兵丁都沒有什麼盔甲。因此,明軍前排的火銃手和弓箭手就倒下了一排。
其實按照一般的情況,那鳥銃的裝填還有一段時間,可是明軍的那些火銃手和弓箭手卻害怕叛軍的鳥銃再次射擊,所以他們都扔下了手中的火銃和弓箭,轉身向著自己的隊列後方逃去。這前後一碰撞,就立刻引起了明軍左翼隊列的混亂。
而看到明軍的隊列混亂,叛軍的武官就立刻下令,後排叛軍的兵丁就手持著刀盾槍斧等兵器,用衝刺跑的速度向著明軍殺過來。
而看到了叛軍殺過來,明軍前排的火銃手和弓箭手逃得更快了。因為火銃手和弓箭手在近戰中,就象是一隻待宰的羔羊一般是完全沒有戰鬥力的。而這麼一來,明軍的左翼是更加混亂了,根本就組織不起完整的作戰隊列。
刹那間,前隊的叛軍就衝入了明軍隊列,他們對著背對著的明軍火銃手和弓箭手是大砍大殺。立刻造成了明軍大量的傷亡。
而後排的明軍好不容易等到火銃手和弓箭手都消耗殆盡了,他們才能夠拿著自己手中的兵器和叛軍正麵作戰。
但叛軍的士氣已經上來了,而他們衝鋒時候的速度又有一種慣性,所以叛軍就把明軍打得是節節後退。
但明軍的人數到底多,在付出大量的死傷以後,在一些悍勇的明軍武官的指揮下,漸漸地抑製住了叛軍的前行,雙方好象就要正麵僵持了起來。
可就在這時候,後隊的那一千人的叛軍,見到前隊作戰順利,他們也高速衝向了明軍。在這支生力軍的加入以後,明軍左翼的部隊陣列又逐漸被打散了。明軍左翼的部隊也處在了崩潰的邊緣。
孔有德也對這個戰況是震驚不已。說實在話,他派出這兩千人的目的也就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
孔有德這次的主力是他率領的四千多名騎兵,還有六百多輛以嘉靖年間名將戚繼光設計的偏廂車為原型的,孫元化改進的戰車部隊。
而火器部隊,孔有德也隻是攜帶了一批小炮和火銃、鷹銃。因為他畢竟還是要保證對萊州城的圍困和攻城壓力,防止萊州城內的明軍衝出,與來援的明軍主力來個裏應外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