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這短短十裏路程的行軍,也顯示出吳世恭這個千戶所的兵丁和其他那些兵丁的巨大差距。更不用說在紮營的時候,吳世恭的這些兵丁都有條不紊地幹著各自的工作。
而那九百名兵丁,雖然也想來幫忙,可他們卻有些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事的樣子。因此,當俞繼這些其他千戶所的軍官,被吳世恭叫過來以後,他們的臉上都有些羞愧。
吳世恭倒沒有責怪俞繼他們什麼,畢竟這些軍官並不是吳世恭的直接下屬。他反而開口安慰他們:“其實這些兵丁都不錯。他們至少也敢於去京城勤王戰鬥了。至於今天他們行軍紮營的表現不怎麼好,那也隻是因為他們沒有接受過什麼軍事訓練的緣故。”
“不過話說回來。本官把這些歸德衛的好兒郎帶往京城,最想做的事,也是把他們都平平安安地帶回家。因此,本官也將會在行軍途中,加強對他們的訓練。你們要讓他們要忍受住訓練時的艱苦。告訴他們,這也是為了他們好,起碼也要讓他們有保命的本錢。”
“不過話說回來,你們手下的那些兵丁的體質也太差了一點兒。依本官來看,應該是長期沒有吃飽飯的緣故。其它的本官不敢保證,但隻要是本官手下的兵丁,本官絕對不會讓他們餓肚子的。”
“要知道,以後不要說可能打仗了,就是行軍紮營這些事,也都是些體力活。依照本官以前的經驗,隻要再這麼走上三天,你們手下的兵丁就會趴下一大半。所以現在當務之急的事,就是先調養好這些兵丁,讓他們起碼有個做士卒的樣子。”
吳世恭沒有食言,開飯的時候,主食的量很足,再加上殺了些犒勞的豬羊加菜,所有的兵丁都吃得興高采烈的。
在晚飯後,吳世恭順理成章地把自己千戶所一些訓練比較好的兵丁,安排到那九百名兵丁中間,作為教官,開始教授他們軍事知識。
這些其他千戶所中被抽調出來的兵丁,他們有的因為在千戶所中地位比較低,所以被自己的千戶和百戶點名的。而公平一些的千戶,也隻是通過抽簽的方法來抽調出來這些兵丁。不過對於這些兵丁來說,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他們都不願意參加這次勤王的軍隊。
而這次勤王的出征,又安排得十分匆忙,因此到了現在,這些兵丁的心中,還交織著害怕和茫然的感覺。不過當吳世恭把這些教官安排到他們之中以後,他們起碼開始知道自己應該去做些什麼了。再加上那一頓飽飯,這些兵丁的人心也開始安穩了下來。
雖然帳篷和被服的數量還是不足,但是因為吳世恭從自己千戶所帶出來的物資並不少,所以在擠給那些兵丁一部分帳篷和棉被,又讓兵丁們到附近多砍些柴禾,多點起火堆取暖以後,行軍的第一個夜晚總算是平靜地過去了。
第二天的行軍紮營雖然也有些亂哄哄,但是相比第一天,確實有了很大的改進。雖然在吳世恭的內心深處,是準備著萬一有什麼意外的情況,要把這九百名兵丁作為炮灰的。但是,他還是想盡量地把這些兵丁都安全地帶回歸德府。
因此,吳世恭也是很盡心地訓練著這些兵丁,在物資的供應上,所有的兵丁也是一視同仁。甚至吳世恭還主動走到那些兵丁之間去交流。在吳世恭這些關心的舉動下,那些兵丁的情緒也就更加得穩定了。
可是到了第二天的晚上,吳世恭派出去的,到濟寧打前站的騎兵,卻返回了吳世恭的大營。他們給吳世恭帶來了一個不好的消息。
他們向吳世恭稟告說:“大人,濟寧知州告知小的,讓小的來稟告大人,因為南直隸和山東的勤王軍隊都通過大運河北上勤王,所以運河邊上的糧倉中的糧食,就不夠用了。知州大人讓我們歸德衛的軍隊改道,從自己的河南境內北上勤王。”
聽了那打前站的兵丁的稟告,吳世恭忍不住破口大罵。自己的這次出征好象開頭不順啊。
可是是不是運河邊上的糧倉中的糧食真的不夠用了嗎?那當然不是。就算是再通過兩倍的勤王軍隊,也能夠保證這些軍隊的糧食供應。
那為什麼濟寧知州會拒絕吳世恭的勤王軍隊呢?那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糧倉中的那些糧食,很大的一部分也隻存在糧倉的賬本上,而糧倉中並沒有這麼多的糧食。
在去年,北方因為旱災糧價飛漲,管理這些糧倉的官吏就上下勾結,高價賣出去很大一批糧食。他們都想著,等夏收和秋收以後,等到糧價大跌,再買進糧食賺取一個差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