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已經即位半年多了。他已經過了剛即位時的興奮期。又因為崇禎皇帝秋風掃落葉般的清除了魏忠賢一黨,所以,現在的崇禎皇帝是完全掌管了朝政。他也是信心百倍地想幹一番大事,成為堯舜之君。
崇禎皇帝對傳位給他的哥哥——天啟皇帝的感情是很複雜的。一方麵,他和天啟皇帝之間的兄弟感情相當的好。要不然,天啟皇帝也不會在當時的信王成年以後,不把他趕到地方上去就藩,而把他留在京城。也不會後來很爽快地把自己的皇位傳給崇禎皇帝。
不過很奇怪的是,明朝所有的皇帝,對自己家人的感情都十分得深厚,一點兒也沒有體現出——“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話的含義。甚至有的皇帝還是“氣管炎”(妻管嚴)。更誇張的是,有些皇帝還把服侍自己的太監,當成了親人來看待。這也是造成明朝宦官橫行的一個主要原因。
而另一方麵,崇禎皇帝又從心底裏,對天啟皇帝的所作所為是深惡痛絕。所以,天啟皇帝重用魏忠賢,他就要殺掉魏忠賢;天啟皇帝做木匠,不理朝政,崇禎皇帝就要勤理朝政;天啟皇帝派出太監去征收商稅和礦稅,崇禎皇帝就要召回這些太監,取消商稅和礦稅。
可是崇禎皇帝不知道,他所作的這些事,都是他從小從教他讀書的那些文官嘴裏聽來的。
這些文官教得對不對呢?從道理上來講,都對。而且他們教授崇禎皇帝的大部分做法,也絕對是正確的行為。
但是,這些文官教授給崇禎皇帝的內容中,是夾帶著自己的一部分私貨的。因為這些文官的背後,都是有自己的利益集團的。這些利益集團當然要通過這些文官來反映出自己政治上的訴求。而國家製定的某些政策,可能是有利於這些利益集團,而不利於整個國家的。比如說是商稅和礦稅的征收。
沒有政治經驗的崇禎皇帝並不知道,有些事雖然要在天下萬民麵前大義凜然地說,但完全可以說一套,做一套的。
而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已經平靜了下來。他發現前麵的幾任皇帝確實遺留下來很多問題,他即位以後也碰到了很多問題。可這些問題的解決,歸根結底都需要錢。而這時候的明朝朝廷的財政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可解決朝廷的財政問題,無非是開源和節流這兩個方麵。而那些文官提出的政策,不僅不開源,而且要把已經開源的水管龍頭關小,甚至關死。
而崇禎皇帝因為自己從小所受的教育,又因為身邊沒有同樣熟悉政務,也同樣知道這些文官貓膩動作的宦官們的提醒,崇禎皇帝竟然傻乎乎地批準了這些政策。
為什麼這些宦官不提醒呢?因為他們看到了魏忠賢的下場後,不敢啊!這也體現出崇禎皇帝誅殺魏忠賢的惡果來。
那開源那條路既然走不通,那隻有走節流這條路了。
當時的明朝朝廷中,最大的一筆開支就是軍費,占明朝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而在軍費開支中,遼東的軍費開支又占整個軍費開支的一半以上。
而且遼東的軍費開支,幾乎是年年遞增。在薩爾滸之戰以後,明朝軍隊在遼東,是處於防禦的劣勢中,為了抵禦後金軍隊咄咄逼人的攻勢,明朝朝廷花了大筆的錢糧,以及派遣了一部分軍隊來加強遼東軍隊的實力。
除此之外,明朝還在遼東建造了大量的堡壘。而這一切,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錢糧。可是,就算是這樣,遼東的局勢依然沒有什麼好轉。對於明朝朝廷的財政來說,整個遼東地區,已經成為一個無底洞了。
而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就想:集合全國的財力,砸鍋賣鐵,湊集一大筆軍費。再往遼東派遣一名名將(明朝因為都是文官領軍,所以這個名將也一定會是文官)。爭取在一定的時間內,把遼東局勢徹底扭轉過來。甚至完全消滅後金軍隊。
如果那樣的話,隻要咬緊牙關挺過前麵這幾年,那明朝整個財政問題,將完全活了起來。
應該說,崇禎皇帝的想法是正確的,也是完全符合邏輯的。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他的這一個政策的實行,使得旱災以後救災的錢糧得到了大大地壓縮。因此,現在在陝北的農民造反隊伍,從星星之火立刻燎原到整個陝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