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鳳陽皇陵(1 / 2)

現代時空,冬至,

安徽鳳陽明皇陵,鑼鼓喧天人頭湧動,上午9:30分,鳳陽明皇陵建成640周年祭祀大典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的朱氏後裔,明史學者,社會名流以及皇陵景區負責人等數百人聚集一堂,在陰霾清冷的冬至日裏以文化和傳承的名義大搞封建祭祀活動。

身材高大的張永樂脖子上戴著條亮黃色的絲質圍巾混在人群中,顯得有點鶴立雞群,在現場司儀的指揮下,心不在焉地向著麵目猙獰的朱元璋雕塑行禮。

雖然姓張,不過按照他爸爸還有他爺爺的說法,他家本姓朱,按家譜記載,張永樂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22代後嗣子孫,傳自朱重八六子楚王朱楨一脈。

張永樂的爺爺在世時不止一次的說過,當年張獻忠破漢口,幾乎屠盡楚王一脈,而張家的祖上作為早已沒落的旁支庶宗得以幸免。

後來更是為躲避滿清入關後的清洗,而隱姓埋名改成張氏才傳承至今。

即便改了姓,且多代以務農為生並徹底淪為赤貧,可老朱家的傳承沒有斷,祖上的榮光更沒有忘,這一點上從他的名字就可見一斑,張永樂,是他爺爺給起的,取自明成祖朱棣的年號,而他爸爸名叫宣德,是明宣宗的年號。

想想他爺爺大字都不認識幾個,給孩子取名字還非得沾上點明朝皇家的元素來牽強附會,實在是夠難為他老人家了。

而且也不光他們家一支,張家整個族譜裏在世的一百多人算起來,幾乎每個男丁的名字都跟幾百年前的老朱家或者大明朝搭點邊。張永樂的親戚裏,張英宗,張弘治等等,不一而足,張家的明朱遺風可見一斑。

近些年,隨著明史熱和明朝文化熱,類似這次的祭祀活動經常舉辦,而開枝散葉幾百年的老朱家後嗣子孫也終於可以堂而皇之,以各種形式冒出頭來偶爾露上一小臉,有很多也都和張永樂家一樣,不姓朱,在曆史的變遷中改了別的姓。

比如河南就有個王姓家族,號稱整個村子數百號人都是太祖爺的後代。這次祭祀大典就來了許多類似的“祭祀團”。

張永樂今年五十出頭,湖北十堰人,現居北京,就職於兵器工業部下屬某科研院所,國內小有名氣的輕武器專家,海龜博士,目前更是某重點型號單兵輕武器科研項目組負責人之一。按照大眾的說法,科學家一枚。

這次本來是去合肥參加一個會議,間歇期剛好有兩天休假就被老父親硬逼著趕到鳳陽,代表楚王一脈參加這次的祭祖大典。

張永樂本身對所謂的光宗耀祖什麼的並無太大興趣,但父命難違,閑來無事就當來旅遊放鬆一下。

望著朱元璋雕塑那張算是醜出天際的鞋拔子臉,對比自己的國字臉,張永樂心下對老張家一脈是否真是楚王後代不免有些暗暗懷疑,也多少有點慶幸,幸虧沒長那麼醜。

正恍惚間,他突然莫名其妙的感覺到太祖雕像的眼睛部位 ,似有一道彩光閃爍,再定睛一瞧,卻又一切如常。

冗長繁瑣的祭祀儀式曆時數小時終於圓滿結束了,雖然下午還安排了一些應景的活動,但張永樂並不想過多停留,提前買了高鐵票還預定了台滴滴,準備下午就回合肥。

中午組委會安排了豐盛的午餐,張永樂誰都不認識也說不上幾句話,外加上在瑟瑟寒風裏站了小半天也有點饑寒交迫,連酒都沒怎麼沾就趁著熱乎埋頭猛吃。

倒是同桌的幾位頗為活躍,頻頻敬酒互相搭話,很快大家就熟絡起來,氣氛很是融洽。

席間,同桌幾個年輕人很自然的說起了明朝興亡,起頭的某人言道,我若穿越的明朝該如何如何,這個話題當即引起大家的共鳴,場麵頓時熱鬧起來。

許多網絡小說的橋段都被大家引申出來,什麼造燧發槍和野戰炮,什麼火銃兵加長矛兵的西班牙方陣,甚至連製造蜂窩煤和玻璃鏡子賺銀子,屯田養兵之類都被提及。

能來參加這種活動的人,除了朱氏後嗣就是跟鳳陽皇陵有關的,沒一個是朱明曆史小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明史心得和觀點,更難得的是,在座的還有一位北師大曆史係教授,姓範,乃是本次活動特邀的明史專家,據說今天下午還有他的專題講座。

朱明國朝兩百餘年,強盛一時,究竟是怎樣走向滅亡的?

在大家天馬行空的一通胡侃亂吹後,範教授當仁不讓的成了話題的主角。

他列舉了目前曆史學界的幾個主流觀點,一是明朝晚期整個社會結構已走向腐朽,土地兼並猖獗,到處是貪腐蛀蟲,民不聊生,階級矛盾突出到了極點,引發以李自成為首的各地農民起義,

二,肆虐北半球長達七十年的小冰河時期,造成農作物大麵積絕收減產,災害頻發,瘟疫流行。

三,黨爭、宦官專權和廠衛橫行,

四,崇禎皇帝的剛愎自用昏招迭出,

等等。

“滿清入關怎麼算?要是沒有後金的侵略導致天啟和崇禎耗盡國力和兵力,李自成又怎麼可能打到北京?”說話的是個戴眼鏡的年輕人,據稱是福王一脈,

“李自成進京和滿清入關隻是結果並非原因……”範教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