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堂你們知道嗎?”
何仁興奮了,張諾卻是撇了撇嘴,這家夥又要開始裝逼了……
俞敏可不知道何仁的性格,聽他問這個,立刻說道,“不就是張大千和他二哥在上海的住處嗎?”
“那俞老知不知道,張大千曾經造過大風堂紙嗎?”
“什麼?”
俞敏懵了,他還真沒聽說過這個典故。
何仁笑道,“1938年年底,張大千和家人到蜀省青城山居住,順便臨摹宋元名跡。大概是1939年的秋天,張大千想要去敦煌莫高窟臨摹曆代壁畫,便開始籌措經費,準備紙張和顏料等等。”
周偉忍不住嘲諷道,“我們在等你說紙的事呢,你扯什麼敦煌?”
何仁看都沒看周偉一眼,繼續說道,“可張大千萬萬沒想到,成都居然沒有適合繪畫的宣紙。”
周偉又開始了,“成都可是大城,怎麼可能沒有宣紙?”
何仁本來還是不想搭理他,可是俞敏也問道,“是啊,何理事,成都怎麼會沒有宣紙?”
“因為戰爭,小日子占領了皖省涇縣,宣紙來源斷絕。不僅是畫畫用的宣紙沒有了,連印刷報紙的紙張都沒有了,根本運不進來。”
何仁的話勾起了大家的興趣,“然後呢?”
“然後就隻能用夾江生產的手工土紙來印刷報紙,張大千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也去買了一些回家試用,結果發現根本不行。”
“無奈之下,張大千決定自己造紙。”
俞敏驚了,“自己造紙?張大千還會造紙?”
“那應該是不會的。”何仁樂了,“不過他可以提要求,讓工匠造嘛。張大千親自去了一趟夾江,然後按照他的要求,工匠經過數十次,上百次的試驗,終於造出了讓張大千滿意的紙張。”
“這種紙就是‘大千紙’或者‘大風堂紙’,也叫夾江書畫紙,現在還有的賣呢。”
“別扯淡了。”周偉嗤笑一聲,“夾江紙從唐代就開始有了,一直是全國有名的紙種,清三代的時候,夾江紙是‘全蜀之冠’,上等書寫紙被欽定為貢紙。”
“看來你是真不懂啊。”何仁麵帶嘲諷,“你說的那是以前的夾江紙,而且是上等書寫紙,張大千那個時候,上一代的夾江紙大拿剛剛去世,他的兒子接手了作坊,但是紙的質量早就不如前了,張大千試用了幾張,發現不行,這才準備親自造紙。”
沒等周偉反擊,何仁又說道,“在作坊待了幾天,張大千終於發現了問題,那個時候夾江紙用的是純竹料,所以韌性較差,抗水性不強,潔白度也不夠。”
“於是張大千就建議在竹料中加入棉和麻,增強紙的拉力;在紙漿中配入一定比例的白礬、鬆香等,以增強紙的抗水性和潔白度。最後經過反複測試,新一代的夾江書畫紙才麵世,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周偉剛想反駁,就被人拉住了,他回頭一看,是師父王岩。
王岩微微搖頭,何仁說得如此篤定,肯定有所依仗,不要輕易和人家杠,容易吃虧……
俞敏已經聽入神了,“何理事,後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