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安牛家村(1 / 2)

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臨安城外牛家村。

浩浩蕩蕩的錢塘江水,從牛家村前盤繞而過,此處距臨安十裏之遠,往來全靠江上的渡船。當日正值端午節,一年一度的龍舟賽,在錢塘江上隆重開鑼。

江畔擠滿觀賽人群,沿江一溜煙吃食攤點,皆是當地漁民擺攤,出售現捕的江鮮魚鮮。更有聰明的漁民,幹脆支了爐灶大鍋,為客人現場烹製魚羹。雖說漁家灶台簡陋,也沒什麼精細作料,烹調手法更是簡單,卻不失單純樸實滋味。

一戶漁家的攤子旁,坐一位中年青衫文士,正在等先燒的魚羹,四十歲左右年紀,身材瘦高相貌清臒,手中拿著一把折扇,遮擋端午節的太陽。旁邊鍋裏冒出香味,他略微回頭瞥一眼,提醒燒飯的漁家少婦:“燒魚須用大火熬,湯色才濃稠潔白。起鍋之後再放鹽。我喜歡吃清淡的。江鮮重在原汁原味,隻放蔥薑去腥即可,不須加別的作料。”說著微微聳起鼻子,嗅了幾下魚湯氣味:“聞起來腥味甚重,定是薑放的不夠。”

漁家少婦手忙腳亂,剛剛把魚丟進鍋裏,想起未曾放入蔥薑,蓋上鍋蓋又掀開,到處找薑塊和大蔥。她年紀約二十來歲,相貌算得上俊俏,臉蛋曬得黑裏透紅,正是漁家女的膚色。旁邊站一個少女,相貌倒是頗為出眾,一張秀麗的鵝蛋臉,皮膚白皙而柔嫩,眉眼溫柔而嬌弱,不像本地漁家少婦,倒似大戶人家小姐,見她忙得焦頭爛額,卻不懂如何幫忙。

漁家少婦過門不久,也是第一次學燒菜,好不容易煮好魚羹,招呼同伴端上桌去,自己準備下一道菜。少女溫柔地應一聲,俯身端起湯碗送菜。她寄居於親戚家中,已經頗有些時日,既不懂下地幹活,又不會打漁撒網,每日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心頭頗為不安。今日逢節日擺攤,別的活計不會幹,隻能當跑腿小二,總不能日日吃白飯吧。

不料剛剛端起湯碗,尚未走到餐桌之前,一股濃腥味衝鼻而來,刹那間頭暈眼花,莫名一陣惡心犯嘔,忍不住鬆開雙手,捂住胸口跌倒地上。魚湯大碗墜落地麵,眼看要摔個粉碎。漁家少婦見此景象,忍不住驚叫起來。

說時遲那時快,中年文士忽的起身,閃電般伸出折扇,將下墜的湯碗托住,隻灑了少許在腳上。漁家少婦叫到一半,忽然見到此等奇跡,嘴巴張大得合不攏,手中的甲魚掉地上。敢情眼前這位食客,竟是傳說中的武林高手!

中年文士不理她尖叫,將湯碗輕輕放在桌上,俯身去扶跌倒的少女,這才看清她的模樣,不由得微微一愣。少女見男人來攙扶,羞得一張俏臉通紅,想要自己撐地起身,卻一時腿軟站不起來。中年文士見她羞怯,當即起身後退一步,伸衣袖衝她腰間一拂,少女隻覺肋下略緊,似有一股大力襲來,仿佛有人攙扶自己,不由自主站起身來。

少女臉上露出紅暈,衝他微笑點頭致謝,重新捧起魚湯碗,放到客人的麵前,恭敬地請貴客慢用。中年文士卻不喝湯,盯著她臉蛋看了片刻,忽然開口問道:“你最近可感覺微恙,身體有何不舒服嘛?”少女聽了微微一愣,臉蛋再次浮起紅暈,隨即又變得煞白,下意識地擺手道:“我~~~我沒什麼不舒服的。隻是~~~隻是剛才有些腿軟。”說著就要逃回家去。

中年文士一把伸手,隔袖抓住她手腕:“做人不可諱疾忌醫。你病的時日已不短。若再不及時診治,隻怕會累及性命。”少女臉蛋漲得通紅,手腕被他牢牢箍住,想掙脫卻掙脫不開,一時窘迫地掉下淚來。漁家少婦看到此景,以為她被人家欺負,當即丟下勺子走過來,雙手叉腰斥責道:“先生也是讀書人,怎麼如此魯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