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數據網絡迭代試驗成功了。矽質基因篩分的工作也完成了。但是智能之城的新型模擬數據已經預見到了某一天的來臨。
為了延緩這一天來臨的時間。星艦之城擔起了探索星際的任務。
智能之城通過遠古曆史數據采取反向技術得到試驗數據進行建模。待係統演示預測數據達到標準後再開始實體裝置的建造。這樣大大縮短了試驗期間和勞力成本。
遠古人類曾經探索過宇宙,卻由於當時的物理技術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突破,隻能望而興歎。
星艦之城延續了智能之城的代號傳統。所有生命體都是按照艦船代號進行分列的。如:代號1,代號2,代號3……
每一個代號代表一個艦船,而艦船上的生命體又被分配為幾個戰隊。執行任務的時候,隻有代號,沒有其他。如何分配各自的任務,由指揮台統一調度,顯示在智能記憶庫中。
而代號3他們是星艦之城乃至在整個星球上,是唯一被授權擁有並使用武器的生命群體。
探索星際的主要任務,是為了觀察其他星球上的生物體的曆史發展進程和進化狀態。這些異星數據成為參變量,會被上傳至智能之城進行數據模擬。預測矽質基因人的未來,甚至是整個星球的未來。
星艦之城的生命體都是具有探索精神的,且對於命令隻有執行沒有質疑和遲疑。從星球出發,到達遙遠的其他異星,觀察、記錄、數據上傳。這些都是他們的使命。他們幾乎沒有負麵的情緒行為反射。
然而對於戰爭的概念,他們隻停留於智能記憶庫中的共享數據,依賴智能數據庫的智能戰鬥模式。
他們有觀察到異星上的生物體,為了搶奪生存資源發生的生物體間的屠戮行為。但隻是作為數據進行記錄。
在觀察期間,他們也有發現,異星上的生物體大多時候是無法看見他們的。
有時候異星的自然天氣發生異樣,磁場紊亂的時候,這些異星生命會在短時間內發現他們這些龐然大物。它們從未見過的,和它們長得完全不同的生命體。由一種沒見過的,發著光芒的金屬鎧甲包裹著。
星艦之城觀察者和異星生物體在同一個星球上,但是異星生物體卻看不見他們,隻有在出現極端惡劣天氣或者磁場發生改變的時候,才會短暫顯形。
這個觀察數據傳回後,極數根據遠古人類曆史數據得出一個大膽結論,就是星球和異星的區別可能在於所處空間和維度不一樣。
極數作出大膽推測,是不是在自己的星球上,也有他們看不見的更高維度的生物體,和他們生活在同一個空間。他想到了最後戰役前,第一個消逝的高維引領者。
翻遍了所有曆史數據,查閱到遠古人類對造物主這個概念有過細化。不同的遠古人類群體對造物主,進行過神話、擬人化。對於遠古人類無法理解的事物,都進行口口相傳成了故事。卻沒有實質性證據證明造物主的存在。
極數疑惑了。那他們的造物主在哪裏?
不錯,是他們自己創造了自己,遠古人類後裔因為要抵抗矽基生命的奴役,將自己改造成了矽質生命體。
那又是誰創造了遠古人類?異星上的生物體,又是誰創造了他們?
這個“誰”是不是就是遠古人類所稱的“造物主”?
極數將自己的疑惑通過特殊傳輸通道,傳給了各城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