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江湖是什麼(1 / 1)

江湖本義“江湖”作為一個詞,在先秦就出現了。最初的本義確實是指江河湖海,但聯用“江湖”二字,除了泛指一般水源,為魚類水族生存的空間外,更富有文化上的意義。《莊子》一書敘述道:“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峋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因而莊子得出,“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的關於“江湖”的經典論述。莊子將魚所存身的“江湖”與人所向往的“道術”相互比照,就是在表明:“道術”對人類的意義,猶如“江湖”之於魚,皆與生物生命的存在須臾不可分離。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不朽名著《史記》中描述了範蠡“乃乘扁舟浮於江浙,變名易姓”的客觀史實。太史公所謂的“江湖”實質上已經是“自然存在”和“社會存在”的集合概念。陶朱公範蠡遨遊的不僅是煙雲密布的自然生成的“江河湖海”,而且也是風雲變幻的人造世界(人類社會)。《南史》有雲:“故有人廟堂而出,詢江湖而永歸 … …或遁跡江湖之上,或藏名岩石之下。”從此之後的“江湖”變成了由各個社會階層的人員所組成的參差不齊的大幹世界。莊子談到涸轍之鮒時說,與其在涸轍中相濡以沫,還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個“江湖”就用的是本義。九州之內,江河縱橫,湖泊遍地,因之,人們也用江湖泛指域內四方。

文人士大夫的江湖 後來這個詞發生了變化,由於“江湖”的廣闊浩淼、荒僻鄙野,與熱鬧繁劇、名利所在的朝市恰成對立。於是,“江湖”變成了文人士大夫隱遁之地。它沒有了朝市的喧囂嘈雜和爭名奪利,成為厭倦了雞爭鵝鬥的士人們向往的靜謐休憩的好場所。此時“江湖”可以與士人歸隱、隱居劃等號了。王昌齡在送朋友回鄉的詩中寫道:“故人念江湖,富貴如埃塵。”必須看透了富貴名利,方能與之言江湖。到了江湖,與之相伴的隻是“獨立浦邊鶴,白雲長相親”了。耐不住寂寞的人們是早晚要和“江湖”“拜拜”的,南朝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就是諷刺這類人的。因為“江湖”這個詞與文人士大夫出處密切相關,所以人們談到江湖時就十分明確地把它與朝市分別了開來。《嶽陽樓記》中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就很明確地指陳了這種關係。正因為二者是相對於權力中心而對峙的,故處江湖者如未忘情名利,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所反映出來的往往是一種失意與眷戀;而真正能超脫者,則大可視江湖為悠遊之地,遠離權力中心的糾結葛藤,隱藏於江湖之間。但是這種歸隱式的在中 國文化傳統中,“江湖”具有全身遠害之義,它代表的是文人的失意與落魄。

以上內容,全是現在的解釋,其實,真正的江湖並不是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