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範圍內分布較廣,歐洲、美洲和亞洲是其三個起源及分布中心。歐洲是野生草莓資源廣泛分布及最早種植野生草莓的地區。早在14世紀,歐洲人就開始在庭院種植草莓,由於其果實較小,多以觀賞為主要目的,兼作食用。16世紀,歐洲的野生草莓實現了規模化種植,出現關於草莓分類、形態和栽培管理等方麵的文獻記載。由於當時還沒有通過雜交選育大果草莓新品種的意識,到17世紀末,主要種植的還是森林草莓(F.vesca)和麝香草莓(F.moschata)。

現代大果型栽培草莓(八倍體的鳳梨草莓,F.ananassa)起源於法國,源自兩個八倍體野生草莓弗州草莓(F.virginiana)和智利草莓(F.chiloensis)的雜交後代。弗州草莓於17世紀初自北美引入歐洲,而智利草莓則由法國人於1714年自智利引入法國。智利草莓果大,但當時最初引入的智利草莓全為雌株,不能正常結果,且果實味道不佳。1750年前後,法國人從二者雜交後代中篩選出了大果鳳梨草莓(F.ananassa),即現代栽培種,遺傳了智利草莓的大果性狀,以及弗州草莓的抗寒性強、香味濃鬱等優良性狀,很快便引種到英國、荷蘭等地栽培,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中國的現代大果型栽培草莓於20世紀初自國外引入。中國最早的現代草莓引種時間為1915年,是俄羅斯僑民自莫斯科引入黑龍江亮子坡種植的“維多利亞”品種。同時,在上海、河北、青島等地也由傳教士陸續引入一些現代栽培品種種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中國草莓僅在大城市市郊零星栽培,未形成規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草莓栽培陸續發展起來,並選育或培育出一些綜合性狀的優良品種。自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草莓生產快速發展,栽培形式出現多樣化,經濟效益大大提高。在全國範圍內,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東自浙江,西至新疆、西藏均有草莓商業化生產。中國的草莓栽培麵積和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草莓產業也成為中國許多地區農村經濟中典型的致富項目。但草莓存在連作障礙,實行草莓與其他果樹間作、與蔬菜輪作等方式可以解決連作問題,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好好考慮考慮考慮監控弄弄姐姐們那種草莓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醫療價值和生態價值。草莓漿果芳香多汁,營養豐富,素有“水果皇後”的美稱,又是果樹中上市最早的鮮果,素有“早春淺,莖可根分為新莖、根狀莖和匍匐莖。草莓葉為基生三出複葉,具長葉柄,花絕大多數為兩性花,花序為有限聚傘花序。草莓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