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納尼亞4級巡洋艦
費納尼亞4級巡洋艦是在天罰行動末期中菲雅利帝國開發的一款量產型輕巡洋艦,盡管一直以來帝國一直都把費納尼亞級巡洋艦劃歸為標準巡洋艦。但是在戰爭中這艘船的定位和表現還有生產數量已經決定了該型船更像是一艘輕巡洋艦,而不是標準巡洋艦。
和以往的費納尼亞級巡洋艦一樣,該艦在設計方麵依然追求最快的設計速度和最低的建造成本。在結構方麵,費納尼亞4級巡洋艦采用最近經常采用的弧線形穹甲式布局:頂部有一個重型的模塊化裝甲結構層。
這個結構層厚度在10米左右,其中包括了一層厚度為400毫米的重型合金裝甲帶,而外圍則是大量的緩衝和材料和防護材料。其中也包括一層臭名昭著的“水泥外殼裝甲”。
當然這種“水泥裝甲”肯定不可能直接使用行星工程所使用的那種水泥裝甲,而是一種帝國星艦上常見的納米級塑型物質:將各種塑型材料,比如說粉碎後的岩石,陶瓷顆粒,纖維物質,還有各種抗高溫抗磨損材料一起粉碎到一定程度後,加入一些納米添加劑進行融合,最後形成的一種工程材料。
在經過超高溫的加熱塑型後,這種材料擁有多種不錯的防禦特性:它的質地上類似鋼鐵,又像是陶瓷,它可以抵抗維格爾主力艦級激光束武器所發射的高溫,同時又可以抵擋高爆彈爆炸所帶來的衝擊。
而且在遭到破壞後,這種材料還有可以很方便的快速修複:隻要把同類材料往破損的區域一糊,然後使用專業的艦載加熱設備進行超高溫固化就好。
唯一可以輕易破壞這種材料的是超高質量的重合金穿甲彈頭,但是就算重合金穿甲彈頭穿透了外層的“水泥裝甲”也會被內層的400毫米重型合金裝甲帶所阻攔。
費納尼亞4級巡洋艦的大部分武器集中在艦體下方,其中包括船頭的一座3聯裝主力艦級離子束發射器,還有艦體兩弦各自2座的雙聯裝200毫米速射炮。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部分帝國民間的客戶考慮,這些雙聯裝200毫米速射炮還可以在安裝特殊的縮口徑裝置,比如彈托或者小型身管的情況下發射175毫米和150毫米次口徑炮彈。
這主要是因為帝國民間擁有大量的175毫米艦炮庫存,而150毫米炮彈則是維格爾巡洋艦,還有驅逐艦最常見的速射火炮口徑,民間的部分客戶往往都有大量的彈藥儲備。
另外在戰艦上下方還有12門57毫米自動炮和一套4聯裝的通用型導彈發射裝置,其中的通用型導彈發射裝置裝配有一個多功能的自動裝填式發射係統,可以發射多種型號的中型反艦導彈,比如帝國常見的黃蜂通用性導彈又或者維格爾人護衛艦所裝備的重型反艦導彈,在需要的時候,甚至可以發射造價極為昂貴的妖精高速反艦導彈和維格爾人重型戰艦所裝備的紅寶石重型反艦導彈。
當然,考慮到部分彈藥的價值過高,以費納尼亞級低廉的造價來說很難裝備那些昂貴的彈藥。
和其他的菲雅利帝國通用型巡洋艦一樣,費納尼亞級4級巡洋艦的腹部還有一個小型機庫,這個機庫可以容納一艘炮艇級單位又或者是5架左右的輕型艦載機。當然,更多時候這個機庫還是作為交通艇又或者是運輸艇的格納庫來使用。
在機庫後方則是一個空間在一萬立方米左右的掛架式集裝箱貨倉,雖然說一萬立方米看起來很巨大,但是實際上也就是一個20乘以10再乘以50的小型空間而已,在這個空間內勉強可以容納一百個不到的標準化集裝箱而已,這點數量隻能保證費納尼亞級4級巡洋艦自身所攜帶的彈藥和日常補給,無法再滿足其他需求。
在船員方麵,得益於大量的自動化設備。費納尼亞4級巡洋艦隻需要20人左右就可以保證運轉。
但是在戰爭時期,該艦必然要進行長時間的,24小時不間斷的戰鬥巡航。再考慮到船員受傷和等其他因素,所以帝國艦隊一般給該型戰艦配備了50名,甚至更多的船員組合,用來在需要的時候實現三班倒式的長時間戰鬥執勤。
在這種情況下,該艦設計兩個50人級別的小型化生活區,其中每個生活區擁有25套左右的雙人住房。當然,該艦在民間一些武裝艦隊服役的時候,艦上的船員往往隻有20名,甚至是更少。這導致改型戰艦在進行數小時的戰鬥後就必須撤出戰場,返回最近的基地後者港口進行修整和恢複。
主力武裝:一門3聯裝離子炮發射器、4座雙聯裝200毫米火炮
標準武裝:12座單裝57毫米速射炮
導彈武裝:單組4聯裝通用導彈發射器
船員: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