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目錄學習法(1 / 2)

武旭接著說:“很多學生對於目錄的理解隻停留在翻看某一章節的頁碼上,其實在學習過程中,目錄還有一個重要的學習作用,那就是‘俯瞰全局’;學習的高手都會做到心中既有森林,又有樹木。耶魯大學博士、早稻田大學教授野口悠紀雄曾經就探討過是否有必要循序漸進地學習,他認為,盡量不要通過部分的積累來理解整體,而要在整體的基礎上理解部分;按照一般傳統的學習方法,大部分人會認為基礎非常重要,一定要從頭到尾逐步理解。我們的很多教師似乎也總在課堂上灌輸基礎優先的理念;這種過時的學習思維使得很多學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基礎知識上,並且浪費了很多本應該屬於玩樂的時間,我們要推翻這種按部就班的學習方法,如果你在做理科題,如數學、物理、化學,其最有效的方法是首先處理眼前不會做的問題,不要擔心以前所學的內容沒有掌握,不需要因為某一章節的問題去複習之前的章節,做題就要做當下的題,更不需要全部理解後再去做題,或者所謂的理解透徹了才進行下一步,不管你學會了多少,哪怕隻學會了60%,你就可以試著去做題了。最重要的是一旦出現不會做的題,一定要知道不會做的題在目錄中的位置,讓每一章的內容都是你大腦體係裏的一部分。當你無法繼續做題時,你最應該及時翻看你不會的章節的內容,有一句廣告語說得很好——哪裏不會點哪裏,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個方法;換句話說,千萬不要因為某道題不會做就去翻前幾章的知識點,這樣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你隻需翻看你不會的章節。同樣,文科題中的閱讀理解更應該如此,千萬不要在不能理解的部分徘徊不前,要提升至全篇的高度去把握對部分的理解。很多考試時的閱讀理解題就是這樣,隻有通讀了全篇,或者將某個詞組、句子甚至段落放置在整篇文章中理解,才能理解其真正的含義;也就是說,不管怎樣,先通讀一遍再說。”蔚曉藍說:是啊,許多老師在製訂學期的學習計劃時,大都是按照章節,一章一節地逐步講,就像完成任務一樣,很難讓我們達到對書本的整體認識的高度。”武旭接著說:“嗯,這樣的教學模式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學後忘前,雖然會留出時間在期末考試前帶著學生再複習一到兩次,但根據艾賓浩斯 (Ebbinghaus) 記憶曲線,過了太久時間再去複習某個章節的知識就會遺忘掉很大一部分,這就等於白白耗費了很多學習時間,這對於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來說非常不劃算;因此,我們要在每個學期的開學前就將整個目錄內容翻看幾遍,做到心中有數,建立學習全景森林,每學一章就要知道所在目錄的位置,並時常按照艾賓浩斯記憶曲線,拿出課本複習,即便老師沒有要求複習,也要自己主動去複習之前學過的章節,複習之前學過的章節最好方法就是翻看教科書,一定要多看教科書,如果能背下教科書最好;還有就是在平時做題或者做模擬卷子時,要避免一邊做題一邊翻看教科書的壞習慣,也就是說,不管怎樣,先下手做了題再說,等所有題做完了或整個卷子做完了再去翻看不會的知識點,這是因為會考試與會做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考試也有很多技巧,這些技巧以後給你講,掌握了這些考試技巧即使不會做題也可以得分。”蔚曉藍說:“行,夠意思,都是幹貨,今天講的也夠我消化一陣子了,等我成績提高了,一定要請你吃大餐。”武旭哈哈一笑說道:“你要記得將學習視野著眼於期末考試和對整體的把握上,當然,如果將這種學習思維升華甚至擴大,那就是將目標定在升學考試上,將3年6本書的目錄越早牢記於心,對整體的把握就會越清晰,如果將這種思維繼續拉長擴大,那就是10年的人生學習規劃和人生目標了。當然,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繼續擴大和調整。”蔚曉藍說:“我知道你所說的大概意思了,我們站在高山上往下看,目標才更清晰,學習也是一樣,站在目錄的高度才會更清晰地理解每一個部分與其他部分的聯係,而考試的卷子,由許多知識點構成,其實考試就是在考整體知識點之間的連續性。”武旭說:“對,千萬不要花太多精力去深挖每一個知識點,而是要將精力站在總覽目錄的高度,學會將各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如果實現了整體把握,便可以看清楚每一部分之間是如何聯係的,隻有這樣,才會像開頭所說的那樣‘既見森林,又見樹木’;在這種把握整體的情況下,也就更容易理解每一部分同其他部分的關聯,有的課程有不理解的概念或者例題,常常是聽了後麵的課程,回過頭再看時很自然地就明白了,對於難讀懂的文章也是如此,在實現了整體把握之後,也就很容易理解每一個段落了。我們在學習每一個章節時,一定要知道它在目錄中的位置,即便是沒有學會,也要知道目前所學的知識在整個知識體係中的位置,這一點經常翻看目錄就不難做到。而且要始終在腦海中牢記每一章所處的位置,不能以樹木去見森林,而應以森林去見樹木。而且我們要盡量學會把握目錄中的重點章節和知識主線,如高中物理第三冊的主線是動能與動量,那麼中心就在動能與動量公式的應用,隨著二者的不斷結合應用,你就應該站在能量的高度去學習動能與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