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跛道士(1 / 3)

青州多山,在群山環抱、翠林茂密處有一處山嵧,沿山嵧坐落著一個村落,有百餘戶人家聚居於此地,有一條河渠穿過村子,河渠兩岸是青石灰土草棚頂的民舍,離開村落幾百米的北麵,有幾幢建築物格外醒目,歇山頂的房脊,青瓦紅牆、飛簷勾柱,是一處道觀。這個道觀裏麵最稀奇的,是院子裏麵的一眼山泉,一年四季水流不斷,泉下水盤漸久,經年累月,天然形成一片石凹,泉水蓄在此處,清冽見底,周邊百姓都來這裏擔水飲用,稱它為長生泉,也叫做神泉。

在神泉上麵的岩壁處,有一處奇景,貼著岩壁生出了兩棵柏樹,一棵龍根蟠據,枝繁葉茂,生氣勃勃,據說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樹齡;另外一棵樹冠雖然略小些,也像張開的巨傘,兩棵粗大的樹幹緊緊並在一起,相生相連,當地人說都有千年以上的樹齡,兩棵柏樹粗碩的樹根與堅硬的岩石盤錯在一起,勃然生長,讓人不得不由衷地感歎生命力的頑強。當地人把這兩棵巨樹稱為龍鳳柏,而且可喜的是,在這兩棵巨柏周圍,還生出若幹一人左右高的樹株,觀看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地說:再下去千年,這幾株柏樹都成長起來,那個時候,三聖觀應該會有多麼綺麗的景觀啊。

三聖觀的三聖是聖山、聖水、聖人。神泉、龍鳳柏、青石梯,成就了三聖觀與眾不同的美。沿石梯上去是一個四方院落,那幾間廟宇就是三聖觀,從廟宇廊挑飛簷的結構和磚木陳舊的程度看,年歲應該比較久遠,門口兩根木柱用紅漆塗刷,金字雕刻著楹聯,已經有些褪色,上聯是:三聖賜神泉潤澤萬物,下聯:佳地生勝境撫育人心,橫批:三聖賜福。據說三聖中的聖人是先朝開國皇帝朱洪武朱元璋,當時帶兵行軍經過此地,人疲馬乏,見此處青草茂密,岩壁滑潤,便認定岩下必定有水,果然隻是簡單挖掘,甘泉就汩汩而出,解了大軍的幹渴和疲乏,自此有了神泉一說,也有了三聖觀。本朝為了避諱,不敢提朱元璋,就把此傳說改動,稱作古時候有一個秀才進京趕考,到了此處,跋涉勞累,在此睡了一覺,夢到了考題,應試後果然高中了狀元,後來做了大官,把這個聖人的傳說轉借到讀書人的身上。

從三聖觀沿石階下來,靠著山岩的那一麵,岩石潮濡,寒意森森,特別是在夏天時候,走到近前,迎麵會襲來冷爽的涼氣,因為神泉的源頭就在岩石下麵,一汪清泉不時泛起珍珠一樣的串串水泡。神泉前麵樹著幾塊石碑,石碑背麵的岩壁上,被人鑿開了一處五、六尺見方的石穴,裏麵陳放著七座女性的彩色塑像,相貌姿態各不相同,不過,每座塑像都透露出恬靜、平淡、悲憫的神情,讓人在注視中不由自主心情也平和下來。洞穴前麵沒有設供桌和香爐,隻是在洞口的敞口處擺放了幾個陶碗,旁邊放了幾個蘋果,看上去十分簡陋。

沿著三聖觀青石台階往下走,是一塊平地,下麵是用青石和灰土築成的水塘,蓄了一塘的清水,透過清冽的清水,看到水塘裏有些小小的魚兒在池塘裏遊弋,被鬱鬱的青苔映襯,煞是好看。這個水又順著池塘,滲到水塘下麵去,形成涓涓細流,淌進河渠裏。從三聖觀遠遠看去,有一座古老的石橋橫跨河渠,在有雨的時節,雨注水漲,這座橋就可以方便村民在村東村西穿越。

這一年,大約是乾隆32年左右,來了一個自稱道人的跛子,看他慢慢走的時候還不明顯,走路快一些的話就一瘸一拐,他頭上並不綁辮,而是把頭發打散,在辮尾係了幾個結。他自稱道人,平日裏又不見穿道服。道士看上去約莫近50多年紀,下頜留了長長的胡須,確實有仙風道骨的樣子。習慣穿著青色或者灰色的袍服,雖然略顯陳舊,但是洗得十分整潔,在邋裏邋遢的農人眼裏就格外與眾不同。

三聖觀的西麵,有兩間小房,原來有道士居住,後來不見了,也不知道是外出遊方去了,還是年老已經辭世,空了好久,無人居住。直到跛道士來後,征得了村長同意,打開了塵封已久的房門,掃屋除灰,忙了兩日,把個閑房收拾得幹幹淨淨,在裏麵安住下來。道士不時跛著腳,在村裏閑逛,慢慢就都認得了他。

這個傍山而建的村子叫做西下村,也被人稱作蝴蝶峪村。因為三麵環山,村子正坐落在窪地裏麵,沿著窪地往北去,就是層層疊疊的密林和起伏綿綿的山巒,每年春夏時節,就會有各種蝴蝶從山林中飛出來,翩翩飛舞,滿布山野林間,直到整個村子到處都是紛飛的彩蝶。

這方土地民風淳樸,最早隻有孫姓、方姓和劉姓這三姓人家,是原住民,大概是上古年代躲避戰亂遷居而來,隨後又有趙姓、初姓和其它幾戶雜姓居民遷入。在中華曆史上,每每有戰禍降臨,受苦受罪的總是一般百姓,百姓避無可避,隻好尋著這樣背靜偏僻的去處,絕處求生,人的生命力又是如此強大,往往不出幾年,族人就再度繁衍起來,人口慢慢集聚,形成自然村落。

蝴蝶峪村也是如此,經過累年人口繁衍,現在已然成了一個三四百人聚居的中型村落。且處在群山環繞之中,遠離外麵的亂世,儼然是一處桃源仙境。

跛腳道士自稱姓高,待人溫和有禮,氣質又甚是儒雅,村民對他很尊重,有的稱呼他道士,更多的人叫他一聲高先生。

三聖觀除了一年四次廟會的日子之外,很少有人過來,偶爾會有其它村的外人來這裏觀瞻遊玩。這一日清晨,三聖觀像往日一樣安靜。在神泉前麵,一個中年人帶著兩個少年,在岩壁處那個洞穴前停下來,擺上自帶的蒲團,隨身帶著一個小香爐,從包裏拿出些香紙、供品,供品就是幾個蘋果,還有幾個頂上點了紅色塗料的饅頭,2小盤自家炸的油豆腐,點了香,中年人先對著洞裏的塑像磕頭拜了,兩個少年也上前去磕頭。

磕頭完畢,三人正悶坐等待,聽見岩壁上麵沙沙聲響,三人不約而同都抬頭看,看到林間一個灰色的人影,正踩著碎石艱難地往下走,定睛細看,才看清是道士高先生,肩膀上擔著一捆幹柴,扶著樹小心地尋路往下攀行。

“高先生,小心著”。中年人剛剛喊出聲,兩個少年之中大一些的那個已經站了起來,飛快地攀著岩畔的樹杈爬上去,從道士肩上把捆在一起的木柴接過來,背在了自己的肩頭,然後,用一隻手攙著道士的胳膊,小心地護持著道士,從沒有道路的山岩上慢慢走下來。

中年人趕緊過去,伸手把道士接著手兒從亂石堆處攙下來。

道士道了聲感謝,就要請中年人他們到小房裏喝茶。

中年人爽快地說:“不用喝茶,在門前說說話吧”。

兩個人在石階旁邊的山石處坐了,中年人從衣兜裏掏出一隻煙鬥,隨著又從上衣衣襟裏掏出一個黑色的小布袋,在裏麵挖出一撮金色煙絲,按到煙鬥壺裏,用大拇指壓實了,把煙鬥嘴就著衣服的前襟處擦了擦,朝著道士遞過去。

道士把煙鬥接在手裏,中年人又掏出火石,蹭了幾下,打起火來,點了紙撚,道士就著火把煙草點著,深深地吸了幾口,濃鬱的煙霧在鼻孔裏醞釀,又由鼻孔中散出,道士沉醉地閉上眼睛,再深吸幾口,煙鬥壺中的煙草燃盡成為煙灰,道士把煙鬥朝下,在石階上把煙灰磕出來,滿足地把煙鬥遞回到中年人手裏。

中年人點點頭,把煙鬥接在手中,重新填滿煙草,再遞給道士,道士趕緊擺了擺手。中年人自己點了煙鬥,抽了一口,抬手用煙鬥比劃著遠處的石橋點了點,說道:“高先生看過這個橋嗎?建了有幾百年了,叫做棲鳳橋,還有個故事哩。據說唐朝的時候就有了,建成當天,有鳳凰飛到橋上,怎麼趕都不走,就有了這個名字”。

道士拊掌說:“我去看過,這個故事是頭一次聽說,這裏真是個好地方。我看老大哥剛才拜的?是不是觀音?為什麼有那麼多,而且樣子都不一樣”?

中年人順著道士手指的方向看過去,這時候,他的兩個孩子正在把道士剛剛收集的亂柴收拾到下麵的小屋子前麵。

“嗯,那不是觀音,我拜的是娘娘”。中年人對著煙鬥深吸了一口,“世界上那些神啊仙的,太多了,依著拜怎麼也拜不過來。我們這些窮人拜神,跟幹活一樣,就求個實在。你看上麵那個三聖廟,有的人說來這裏拜了,孩子就中了舉,還專門來燒了三天香。不過,我們莊稼人的孩子,不求做官發財,隻要能安安順順、無病無災過日子就夠了,所以,我也不拜三聖,我隻拜娘娘。娘娘是我們這些凡人身邊的神仙。我們因為上輩子有罪,今世才托生窮人家,不是來享福的,是來消業的。身上的罪業消不盡,這一輩子就得一直吃苦受罪,下一世還不會好起來,要受幾輩子的苦。我們這些罪過,天上的神仙是管不過來的,也不屑於去管。隻有娘娘能夠體會我們的罪過,也能夠親身感受我們心裏的難受痛苦,替我們消業,為我們擔過,讓我們這一世能夠過得好受一些,也能夠早一些升天,下一輩子能夠繼續托生為人,不入畜生道。所以,我們不去拜那些天上的神仙,隻要拜一拜替我們擋過受罪的無生娘娘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