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還沒有改革開放,在江南水鄉的大山裏麵,距離鎮上集市大約15公裏的山坳裏,有個沿河的小山村----源仙村。
源仙村以常姓家族人居多,村落不大,100餘戶人家,沿河分布,是典型的江南沿河分布的小山村。
據村裏上了年紀的常姓老人講起過,大約在150多年前,這裏還沒有村落,隻有一條小溪與起起伏伏的丘陵,祖輩的人去世後,為了子孫後代的興旺,尋求一片風水寶地,四處尋找,才發現了這裏,感覺祖先在此地入土為安,最為合適。
商議決定後,就開始了一係列墓地的具體選址及相關事宜,一個星期後,墓地大體建好,又過了一個星期左右,祖先的棺槨,在後輩人的努力下,抬棺槨至此,並完成一切儀式。
準備離開,有威望的族長突然發言道:為了祖先世代的安寧,及後世子孫的永世不絕。提議留下幾家人在此守墓。
大家都麵麵相覷,畢竟這裏除了小溪與丘陵,什麼也沒有啊。沒有家庭願意留下啦。但是族長發話了,在過去族長是很有權威與話語權的。
在族長回村後,特意在祠堂召開家族會議,經過激烈的討論與爭吵,族長一錘定音的決定,一定要有家族人去給祖先守墓。
這幾天家族人都惴惴不安,因為都擔心自己家被抽調去守墓。搞得人心惶惶的,實在沒辦法了,族長隻能決定讓家族中已經成家且有小孩的家庭的男主人,圍坐在一起抽簽決定,決定選擇5戶人家,且都已成家,家裏有男丁的家庭去守墓。
時間很快就來到了抽簽儀式,為了公平起見,家族裏所有符合條件的幾十戶人家,就有幾十個簽號,隻有五個簽寫者去守墓,經過緊張的抽簽,最終選中了幸運的五戶人家。
沒抽中的家人都在暗自慶幸,抽中的人家,婦女及小孩則在一旁默默哭泣與爭吵。胳膊擰不過大腿,既然已經抽到,就沒得選擇。
族長為了讓這五戶人家更安心的搬家去守墓,還決定全家族不需要去守墓的人家給予一定的支持。
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到時候,這五戶人家蓋房子等重要事情必須去幫忙幹活,而且家族裏麵特批一部分資金作為5戶人家的安家費用。每家再贈送一匹耕牛及糧食種子數量若幹,這五戶人家的孩子仍然可以在家族學堂裏上學,而且予以免費。
因族長及家族人給予的一係列補償及幫扶措施,雖然知道守墓前路坎坷無比,但是這五戶人家也就不再爭吵啦。
從有房子住,搬到一個荒山野嶺的地方來守墓,家人更多的是不適應,但是農民骨子裏就有戰天鬥地不服輸的一股自力更生的勁頭。
五家人一起商議後,為了取水方便,先沿河,找地勢高的地方先蓋茅草屋,先解決遮風避雨的住所問題。
說時遲那時快,才兩三天功夫簡易的茅草屋就蓋起來了,為了避免山林中猛獸的襲擊,還在房子周圍點起了篝火,還從家族人那裏要來了狗,作為門神。
寒來暑往,冬去春來,曆時三年,在族長的帶領下,家族人的共同努力下,當然付出最多的還是搬家的五戶人家,終於建好了屬於五戶人家的土坯房子,這在當時,很多家庭條件差的都沒有這麼好的房子。
在蓋房子的同時,家族人還一起幫忙開墾了一部分沿河的田地,用於耕種,畢竟民以食為天,農民沒有田地就沒有了盼頭,有了自己的田地就有了生活的希望與寄托。
自此這五戶人家算是搬家完成,在此地落戶生根。
這時候大家才想起這個地方還沒有地名啊,家裏的秀才根據這裏依山傍水,宛如五柳先生書中的世外桃源,清晨霧氣彌漫在山林間,小溪上,阡陌交通,宛如仙境。
決定取名為:源仙村,大家一致認為這個村名取得好,寓意著未來的生活會越來越好,也寓意著這是宜居的風水寶地。
源仙村就這樣在古老深邃的土地上山林裏拔地而起,從此地圖上就有了一個小小的落腳點。
世事變遷,滄海桑田,經過五戶人家的艱苦奮鬥,自力更生,家族人的幫助,源仙村慢慢的發展起來了,經曆了150餘年的發展壯大,村裏已經有了100餘戶人家,而且不再是常姓一家人,有了王/李/張/胡等姓氏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