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我又看了一下師傅的方向,他跟之前一樣,笑而不語,應該是沒什麼問題。那我可要繼續了。

“請把手拿上來吧,我把一下脈。”

病人照做了。

三根手指剛接觸到病人脈搏部位的皮膚時就感覺到了一陣有力的跳動,往下微微一用力,脈搏的力度就減弱了,是浮脈,有表證;然後我繼續感受了一下,我一個呼吸之間,他跳了六次,是熱證;

奇怪了,舌苔上是寒證呀,他表現的也是寒,難道是發燒嗎?我打算一會去問一下師傅。

診脈繼續,對了還要感受一下脈形,上一次中風的患者脈管是偏軟的,這一次呢?我仔細的感受起來。

確實不一樣,我心中暗喜,雖然這樣對患者很不友好吧,但我還是感到很興奮,這脈管的質地和中風恰好相反呢,它是偏硬一些的,感覺就像柔軟的有彈性的空心橡膠管被冷風吹了一會變硬的感覺,如果說軟是陰被傷了,那硬是不是就意味著陰太盛了,感染的陰邪,那寒應該是陰邪,所以病人應該就是寒邪吧。

隨後我將我的看到、病人的脈象以及我的推測告訴了師傅,師傅又重複了一下剛剛看舌象,診脈的過程之後,抬頭對病人說:“你這個就是普通的傷寒,給你開一副藥,喝完一出汗,你的病就差不多好了。”之後拿起毛筆寫了,起來,還是那樣的流暢,那樣工整,那樣的讓人羨慕,待師傅寫完方子,我就十分識趣的去稱藥了。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麻黃湯了吧。

麻黃(去節)9g 桂枝(去皮)6g

甘草(炙)3g 杏仁(去皮尖)70枚

啊這~~,前麵都好說,這個杏仁我是真的切了70刀,真是乏味呀。

把藥打包好交給師傅後,師傅便開始給病人講解起了煎煮注意事項。

“看,這個是麻黃,先用9碗水煮它,煮成7碗後,把上麵的浮沫去掉,之後把剩下的三味藥加進去,把水煮成兩碗半後取出藥渣,喝比一碗少一點點的量就行,出汗就不用喝了,如果沒出汗,2個小時後再按照剛剛的方法喝藥,要是再不出,半個小時後繼續喝,要是喝了三次還沒出汗,再來找我。”

還是熟悉的配方,我心裏想到。

病人付完錢後,道了聲謝就回家煮藥去了,結果自然和當初的我一樣,吃完就開始出汗,隨後也就有了胃口。

鑒於這是我診斷的第一個病人,心中非常的有成就感,於是開心的走到師傅旁邊,向師傅詢問剛剛的那些疑惑,以及開方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