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 “空調霸淩”無解!?(1 / 1)

<黨報大刊時評>

“數九寒冬的冷好扛,夏日空調的冷難挨”。

夏日炎炎,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涼(冷)風(風)習(嗖)習(嗖)的空調屋內,有人腦門冒汗燥熱依舊,有人卻蓋上毛毯瑟瑟發抖。甚至,中國裁判文書網也出現了“空調溫度問題”引發的訴訟案例。

高一度出汗,低一度著涼。人類的冷暖仿佛並不相通,空調的冰與火之歌也變得不可調和。原本涼風送爽的空調,為何讓人火氣如此之大?

空調雖誕生於近代,辦公室溫度高低的困擾卻古已有之。唐玄宗李隆基怕熱,令能工巧匠修建含涼殿,借助“水激扇車”的機械裝置消夏避暑,沒承想遭到諫官陳知節上疏反對,索性召他來這間“水力空調房”實地觀摩體驗。據《唐語林》記載:含涼殿“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陳體生寒栗,腹中雷鳴,再三請起方許,上猶拭汗不已。陳才及門,遺泄狼藉”。唐玄宗估計也沒料到,自己吹著冷氣仍連連擦汗,大臣竟被一個激靈冷到腹瀉,真可謂“汝之涼殿,彼之冷庫”。

空調溫度高低之爭,說到底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古代王侯貴胄興師動眾建涼殿、修冰容,如今普通人一鍵遙控享受夏日清涼,空調這件曾經的奢侈品走進千家萬戶。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990年年末,我國城鎮居民每千戶僅裝有3台空調。2021年,我國空調普及率位居世界前列。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環境下,今天的我們比以往更加依賴空調。世界氣象組織數據顯示,繼經曆了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月份後,7月首周就創下了全球最熱一周的新紀錄。

環球同此涼熱,感受各不盡同。

哪怕是同處熱帶,不同國家對空調溫度的態度大相徑庭。2018年,印度政府向空調製造商發出“建議”,將空調默認溫度保持在24攝氏度;今年,泰國和越南政府則相繼勸導民眾,使用空調時分別保持在27及26攝氏度以上。新加坡卻反其道行之,將空調最高上限溫度設置為26攝氏度,地鐵上穿羽絨服的市民屢見不鮮,前總理李光耀生前曾直言“空調的出現讓熱帶的發展成為可能,改變了文明的本質。沒有空調的話,隻能在清早以前或者黃昏以後工作”。

國與國之間對待空調溫度的態度尚且不同,更遑論個體之間的體感差異。畢竟,體脂率、體表麵積、基礎代謝率和激素水平等因素都是影響體感溫度的重要因素。

目前,我國空調的社會保有量為5.4億台。空調溫度之爭看似是工作和生活中的小事情,但在巨大的用戶基數之下,實則蘊含涉及麵極廣的普遍關切。近年來,北京、杭州等地探索推出了分區控溫的變溫地鐵列車,方便乘客根據差異化需求自主選擇強冷、弱冷車廂,蘭州地鐵在全國率先推出了無冷源空推通風係統,完全依靠水的熱量交換來實現製冷。

然而消弭分歧依靠技術手段還遠遠不夠,良性的社會關係,仍然少不了彼此之間的理解、遷就與適應。

畢竟,我們的預期目標不是把空調調到多少度,而是盡可能讓所有人感到舒適。相信,我們既然可以適應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轉換的大環境,也必然能在辦公室、車廂內的小氣候裏找到最佳平衡點。

【適用話題】:社會發展;環境製約;突破桎梏;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