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靜待佳時(1 / 2)

津謠言肆虐城內,蔓延速度如此之快,顯然有人在其中挑撥煽動。

一日之間,官府和秦堪似乎成了百姓們的眾矢之的,雖然沒人敢當著麵指鼻子罵娘,但秦堪可以肯定,津全城起碼有一千以上的人躲在家裏壓低了聲音表達了極度欲與秦堪女性長輩發生關係的願望,如果“千夫所指,無疾而終”這句話成立的話,秦堪現在起碼死了一千次以上。

百姓們不在乎官倉燒沒燒,官倉是朝廷的,你愛怎麼燒怎麼燒,但百姓關心的是官倉裏的糧食,這些糧食是津城的存糧,按正常程序,官府每隔一段日子便將存糧放出,按市價交予城內僅有的兩家米鋪,米鋪再轉手賣給百姓,一座城池的安定和穩定,靠的全是城中的存糧。

如今城中糧食被燒沒了,秦堪自然成了百姓們指責的對象。

恐慌情緒在全城蔓延,漸漸加深,不僅兩家米鋪日夜排起了長隊,碼頭上也有無數百姓駐足眺望海麵,焦急地等待著海船的到來。

…………

…………

秦堪仍然很淡定,他的淡定不是裝出來的。

這幾年他被滿朝文武明裏暗裏罵成國賊奸佞弄臣,各種難聽的話他都聽過,早已養成了唾麵自幹的涵養。津百姓們各家祖墳沒被刨,明秦侯爺真沒生氣。

秦堪坐得住,別人坐不住了。

謠言滿飛的第二,漕運總督陳熊滿頭大汗登門了。

陳熊見到秦堪時,秦堪正半躺在官衙後院廂房的暖炕上,半眯著眼睛悠然自得地聽著曲子。

廂房裏,兩名穿著頗為誇張的男女戲子正咿咿呀呀地唱著曲兒,這兩位戲子是李二請來的。原籍太倉,在京師裏討生活,混跡於雜耍班子,唱的卻是南戲。

所謂“南戲”,號稱中國百戲之祖,元末明初便已現世,起源於江浙,南戲或許很多人不清楚,但“昆曲”。想必所有人都知道,而南戲正是風靡後世的昆曲的起源。

當今之時,南戲才剛開始發展,正是艱難求存的時候,時下文人士大夫崇尚的是詞牌正音之美。對這種表現略嫌誇張的南戲頗為不喜,認為它是靡靡之音,南戲的發展也就受到了阻礙,所以兩位戲子雖來自南戲起源之鄉太倉,混跡京師也不得不寄身雜耍班子艱難度日。

由於南戲正是後世昆曲的鼻祖,在這個缺乏娛樂的年代,如果非要要選擇一種娛樂的話。秦堪倒情願選擇南戲,不為別的,隻想體會一下久違前世的熟悉感。也不知李二怎生打聽到秦堪的這個愛好,竟派錦衣衛三百裏加急。從京師將這兩位戲子半請半綁的召到了津。

兩位戲子到了津以後才知道,想聽戲的居然是當朝紅得發紫的秦侯爺,手握數萬錦衣衛的指揮使大人,不由又驚又喜。戰戰兢兢之餘,唱起來也分外用心。

能得權貴青睞。他們感到南戲的春即將到來了,事關整個戲曲行業的前途,唱起來怎敢不用心?

這個時候的南戲沒有伴奏樂器,一般以清唱為主,由於隻是昆曲的前身,所以後世諸如《桃花扇》《牡丹亭》之類膾炙人口的名段子還沒現世,此刻兩位戲子唱的,卻是南宋文人所作的《趙貞女》。

聽著咿咿呀呀尖細略嫌做作的曲調,秦堪閉著眼,一隻手還在腿上輕輕打著拍子,鼻孔裏哼哼有聲,神情陶醉,調不成調。

…………

…………

陳熊滿頭大汗走進廂房,見到的便是這麼一副場景,陳熊進門後不由一呆,接著哭笑不得。

整個津城都亂成一鍋粥了,你還有心情聽曲子,滿朝文武皆謂此人為國朝奸佞,觀此人言行,傳言未必是空穴來風……

想歸想,無奈秦堪的身份比他高了好幾級,陳熊再焦急此刻也不敢擾了秦侯爺的雅興,於是隻好乖乖地靜立在門口,耐心地等待兩位戲子把這一折唱完。

不知過了多久,隨著嬌媚萬種的女戲子最後一個冗長的尾音落定,屋內回蕩著嫋嫋餘音,正可謂繞梁不絕,這段折子終於唱完。

秦堪閉目陶醉許久,才讚許地點點頭,笑道:“唱得不錯,出去看賞。”

兩位戲子急忙跪下謝賞,磕頭磕得砰砰作響,女戲子竟還抽空抬頭,悄悄朝秦堪拋了個任何潛規則都可以接受的嫵媚目光,二人千恩萬謝退出門之後,陳熊才一臉焦急地走進來。

“侯爺,您可真是好涵養,這時候了還有心情聽曲兒……剛才那倆戲子唱的啥呀,咿咿呀呀半句沒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