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節:不發牢騷--向上的組織才有戰鬥力(5) (1 / 2)

三、山不過來我過去——改變自己是職業生涯的良好開端

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中記述到:她曾問過鄧小平,他是如何走過長征的?鄧小平的回答隻有三個字:跟著走。

我們知道,由於受到黨內錯誤路線的影響,長征前,鄧小平同毛澤東一樣,被解除了在黨和軍隊中的領導職務。但一句"跟著走",包含了千言萬語,也包含了一個領袖的胸襟和智慧。

沒有當時鄧小平的"跟著走",也就沒有後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沒有比自我激勵更好的大學。

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不順利是常態,而順境則是相對的。所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比如,在組織中,某個時段某些組織中的利益集團得勢、某些領導腐敗、某些同事不配合、某些下屬不好好幹等,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客觀環境,而這些問題往往靠個人能力又無法改變。這種工作中的困惑,是引發我們對現實不滿的直接原因。

但發牢騷、生氣、告狀解決不了問題。

在困惑和逆境中,與其心理不平衡、怨天尤人,不如安心崗位、苦練內功、做出成績。這樣,無論組織發生何種變故,你都是組織需要的不可或缺的人。沒有關係,就憑實力說話;無力改變別人,就改變自己;無法改變環境,就學會適應。

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天,有人找到一位會移山大法的大師,央其當眾表演一下。大師在一座山的對麵坐了一會兒,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麵,然後說,表演完畢。眾人大惑不解,大師道:"這世上根本就沒有移山大法,唯一能夠移動山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就過去。"

這則故事說的是,想要讓事情有所改變,首先得改變自己;隻有改變了自己,才可以最終改變屬於自己的世界。人的期望往往和現實反差很大,當你遇到這種不如意時會怎麼辦?順其自然聽之任之,還是自己尋找機會另謀他途?如果你在工作中有"山不過來我過去"的心態,那麼恭喜你,你的職業生涯已經有了良好的開始。

改變不了別人,那就改變我們自己。

如何改變呢?

第一,要學會自省。有些時候,我們的鬱悶主要來自我們內心。隻要我們換個角度重新審視問題,換種方法重新處理問題,也許,結果將不一樣。

夏朝時候,一個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抵抗,結果伯啟被打敗了。他的部下很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如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從此以後,伯啟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飯,關心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伯啟的"改過自新",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我們遇到失敗或者挫折,如果都能像伯啟那樣及時、虛心地檢討自己,改正缺點,那麼,最後的成功者一定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