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幹是折騰出來的
引言成為骨幹
我們這個社會中有兩種需求:對組織而言,需要每個人為其做出貢獻;對個人而言,需要把組織當成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工具和舞台。
這是一個職業化的社會。
幾十年前,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曾形象地把美國200多年的曆史濃縮為一句話:農民、工人、職員。中國當代改革開放30年的曆史進程,也恰恰是這樣一個曆程:"農民"——"工人"——"員工(職員)"。所謂"農民"與"職員",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前者屬於農耕時代,而後者則屬於職業化時代。職員是職業化社會中每個人的角色。
如果說,前些年,我的《向解放軍學習——最有效率組織的管理之道》一書回答了"全球一體化形勢下,如何打造一個高效組織,以應對激烈殘酷的市場競爭"這樣一個現實而緊迫的管理問題的話,那麼,我們現在需要解決和回答的是:在市場急遽變化、壓力日益增大、職場人才流動加速,社會進入"動時代"的大背景下,組織應如何選拔培養造就一大批服務組織並能夠創造效益的人才?組織成員如何能夠捕捉住機遇,依靠組織獲得職業的成長與事業的成功?
對個人而言,組織已不單單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因為職業的成長和事業的成功與我們的生活質量、社會成就以及家庭幸福息息相關。組織已經成為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和支撐成長的平台。
每個組織都在思考,如何選拔培養造就本組織需要的、能夠創造效益的人才。在職業化社會中,人人都是管理者:不僅有對人的管理,也有對物的管理,更包括對自己的管理。鍛造一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隊伍,是高效組織成功的基礎。這如同軍隊打仗。一支軍隊要打勝仗,應當首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戰略方針要正確;第二,將帥要得力。隻有將帥得力,才有得力士兵,才能把正確的戰略方針貫徹執行下去。所以,毛澤東講: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解放軍是中國最具代表、最有效率,也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職業化組織。這個組織成功地使其成員實現了"從農民到工人,再到職員",即"農民——士兵——軍官"這樣一個轉變。我們今天重新審視這個組織,他們始終把選拔、培養和使用骨幹作為事業成功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教育士兵接受管理,而且教育幫助他們自我管理,使他們最終實現了從農民到士兵,從士兵到軍官的轉變。
這是我們依然以解放軍這個組織作為學習藍本的重要原因。
成為組織需要的人才,是我們成長和成功的先決條件。如何成為組織需要的人才呢?對個人來說,無論是打造一個組織還是加入到一個組織,他必須是這個組織中的骨幹。
成為骨幹,是我們進入組織並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什麼是骨幹?
骨幹是事物中的主要部分、主要支柱或最實質性的成分。如同大廈,組織的大廈靠骨幹來支撐,缺少骨幹,組織不能發展,大廈就會倒塌——骨幹是組織大廈的承重牆,是組織賴以存續的基礎。當然,這個"支撐"既可以是全部組織的"支撐",也可以是組織某個局部的"支撐"。
骨幹是個相對概念。
在解放軍中,成為骨幹是人人可以實現的目標,也是人人都能夠達到的境界。我剛當兵的時候,由於喜歡寫日記,便成為連隊牆報組的骨幹;後來又成為思想工作小骨幹。我的一個安徽新兵戰友,沒有上過學,不識字,但在家裏養過豬、種過菜,則成為連隊的生產骨幹。所以,在組織中,骨幹沒有大小之分,沒有重要不重要之分,隻有能力方麵的差異。
企業如同軍隊,是個競爭性組織。企業的骨幹是那些認同企業文化和戰略目標、能夠很好地掌握企業資源、對企業業績有所貢獻、願意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人。這些人,可以是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也可以是一線的普通員工。他們能做好該做的事,能完成困難的事,能在大同世界裏幹出與眾不同的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