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小抄(1 / 2)

依照上次的舊例,明成帝還是將春闈之事安排給了楊頡,此時正是華寒兩撥人關係尷尬之時,這樣一道旨意無異打破了兩族之間微妙的平衡,華族中立馬有人跳出來,說春闈乃國之大事,不可隻交給一人獨斷。

亂哄哄鬧了半天,明成帝隻得又點了幾個出身華族的學士,另點謝隨海聽白等人一同參辦。

事情一件接一件,皇後的喪儀可以潦草敷衍,但總有些不能囫圇過去,比如那個叫蔣敬及朝中一眾武將捶胸頓足的金甲令。

勤政殿。

明成帝對底下的蔣敬和張泉道:“今日再叫你們進來,還是想商議金甲令之事。”

倘若金甲令真的實行,首當其衝便是攥在蔣家兩代人手裏,宛如鐵鑄的萬柳營,想推行金甲令,首先得過敬王這關。

明成帝對此心知肚明,推三阻四小半個月的蔣敬也明白。

君臣三人又是來回拉扯一陣,蔣敬道:“皇上聖明英斷,軍機大事自然胸有成竹,臣也以為,如若一方將領大權獨攬,恐日久生變。”

聞言,明成帝抬起眼。

這還是車軲轆話說了十多天,第一次從蔣敬嘴裏聽到鬆動的意思。

他剛要說話,誰知蔣敬話鋒一轉,把話題又扯開了,“隻是安內必先攘外,臣在西北,已見商路上有大批西洋商人往渾耶部運送火槍火炮之物,渾耶二十四部兵強馬壯野心勃勃,倘使我大會再不行應對之策,臣恐怕來日西北必有大患。”

明成帝轉了圈手串。

蔣敬在西北時已經上了七八份折子,封封言及開設火器院之事,此刻舊事重提——她是要和自己做生意呢。

你準了火器院,我就幫你推金甲令。

明成帝笑了一聲,這聲笑又浮又假,聽得人心裏發毛。

張泉出聲道:“國庫空虛,臣等不敢讓聖上為難,三年前皇上曾許韃靼歲貢盡入軍中,臣思索,此三百萬兩白銀盡可歸入火器院,做院辦之費,不從戶部另撥錢款。”

明成帝看看邊上的蔣敬,平靜如死水的一張臉。

作為皇帝,被臣下要挾他當然心有不悅,但看架勢,這也是蔣敬所能做出的最大讓步了。

明成帝轉了圈手串,“敬王從軍多年,軍機之事自然有見地,你為朕之股肱,國之柱石,朕便依你所言,設立火器院。”

蔣敬張泉起身跪地:“皇上聖明。”

明成帝:“西北商路開通已有三年,近來可安穩嗎?”

懂眼色三個字重新落回蔣敬身上,她道:“回稟皇上,西北商路開通日短,若主帥離營太久,臣擔心再生變故,請皇上準臣返歸西北。”

明成帝往後一靠:“敬王為國之心拳拳,朕豈有不準之理。”

幾經周折,火器院終於落聽。

謝隨暗中召集昔年謝英舊部,東拚西湊出了一個草台子,勉強是將火器院拉開了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