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計劃當初本就是楊氏和林青婉兩人商議的,兩人又是聰明人,楊氏根本不需要林青婉跟她示意,就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了。
何氏居然想把兩個孩子淨身掃地出門,她這次絕對會讓她何秀珠瞎了她的狗眼的!
楊氏了解完情況,就匆匆出了楊家院門。
其實楊氏和何氏並沒有什麼太大仇怨的,隻是早些年因為一些事情她說過何氏幾次,何氏就一直記著仇。
說到楊氏和何氏的恩怨,那就早了——
那時候楊家還沒分家,楊老爺子和他弟弟楊河還住在一起。當時楊家的家境並不好,娘死的早,家裏就隻有一個爹、楊氏還有兩個弟弟。因為家裏沒有女人,楊氏很小的時候就在家裏忙裏忙外照顧兩個比她小的弟弟,這個習慣到楊氏出門子以後都沒有改變。
楊氏嫁的近,就在落峽村裏,男人是逃荒過來的一個窮漢子。那人雖然窮,但有一把子力氣人也老實,當時的楊氏已經被家裏耽誤近20歲的老姑娘都還沒有說親。
隔壁家的一個大嬸看不過眼,幫忙一介紹,兩人連媒人都沒用上,隻經過楊老爺子同意就成親了。
成親以後日子雖然過得有點苦,但因為沒有婆婆管束,楊氏日子倒也過得鬆快。兩口子沒有地,但是架不住人勤快,就自己墾了幾畝荒田,精心侍弄,最後也可以聊以為生。
婚後的日子,楊氏一邊忙著自己的小家庭,三五不時還能回家幫家裏做做事兒。
一直持續到楊氏的大弟,也就是楊家老大娶了媳婦兒,楊氏才清閑些。
楊家沒有女人,所以楊氏三五不時會回來教教何氏這個新媳婦怎麼做事。畢竟家裏沒有婆婆,新媳婦兒也都是從家裏的閨女慢慢熬成媳婦兒的。沒有人教,肯定會手忙腳亂。
而那時候的何氏,雖然沒有現在為人處世這麼誇張,但是一些小毛病還是有的。楊氏沒過多久就發現了……
例如,對楊老爺子的爹不是很孝順,表麵上不說什麼,背地裏經常給楊家老大開小灶吃好的,家裏的東西都是先緊著楊家老大,對另外兩個人也是麵上光,對楊老大的弟弟楊老二也不是很好。
楊氏是出嫁的閨女,也不好明著說她,隻能暗暗的敲打一下。何氏被敲打以後,倒也老實了一陣子,但是過段時間就又故態重萌。
雖然楊氏覺得這個大弟媳婦很糟心,做事有些不地道。但日子總是還得過的,窮人家娶個媳婦兒不容易,再加上何氏把她大弟籠絡的向著她,楊氏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她,跟著就是楊氏二弟娶了媳婦。
屋裏多了兩個女人,是非也就多起來。本來日子就不是很寬裕,何氏又喜歡私下作怪,心眼也小,那更是你的鼻子我的眼睛鬧得不可開交。
三個男人不好說,那就隻有當大姐的楊氏開口了。
楊氏就當著全家人麵把何氏說了一頓,畢竟罪魁禍首就是她。她仗著自己是大嫂,亂使喚弟媳婦不說,還屋裏什麼東西都往大房搬。楊家畢竟沒有分家,你什麼都往自己屋裏搬,老二媳婦兒李氏也不是個善茬,欺負人都欺負到門口上了,別人肯定要反擊的,這家裏又不是隻有你們一房的。
何氏被楊氏當著全家人麵譴責了一頓,嘴上雖然沒有說什麼,但是心裏卻覺得楊氏落她麵子了,就在心底就對楊氏記了仇。
何氏這人從年輕的時候就是不聽人勸的,楊氏以為說了她她會收斂一點。別人表麵是收斂了,背地裏手段一直沒少耍,楊氏二弟楊河的媳婦沒少吃她暗虧。那段時間家裏天天鬧得不可開交,楊氏每次都要出來當和事佬……
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楊氏的爹積勞成疾因病去逝,兩家這才分家來過。
分家以後楊氏二弟一家就很少跟楊老爺子一家來往了,平時不是兩家過大喜事,幾乎不上彼此家門……
楊氏不止一次扼腕感歎這個弟媳婦娶錯了。
古語有雲,妻賢夫禍少,賢妻旺三代,娶妻不賢禍三代。
真是沒說錯,瞧楊家這第二代被何氏禍禍的!
楊氏一路跑去楊二弟家,楊二老爺子一家雖然跟楊老爺子一家來往甚少隻是麵上情,但是對這個大姐還是挺尊重的。
他們娘去世的早,走的時候三個孩子一個楊氏11歲,楊大弟8歲,楊二弟才6歲。楊二老爺子可以算得上是楊氏一手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