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是人生終止時最後的定格,也是儲存墓主生活時代的若幹文化信息的府庫。疊疊累累的古代墓葬屢經滄桑變故,因各種原因往往多遭破壞。而最通常的破壞形式,是有意的盜掘。曆史上的盜墓相當普遍,甚至曾經成為某些區域的地方風習,成為某些家族的營生手段,成為某些社會群體的行業特征。
盜墓,是淵源古遠的社會文化現象。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被破壞的遺存。曆史上有記載的最早被盜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塚,距今約3600年。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日益盛行。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10數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唐人所謂“群盜多蚊虻”、“荒塚入鋤聲”、“髓髏半出地”、“白骨下縱橫”等詩句,也反映了盜墓風習的普遍。唐代宗時,郭子儀父親的墓葬被盜掘,有人疑心是魚朝恩指使。而郭子儀在禦前說到此事時,承認自己所統領的軍隊也多有破壞陵墓的行為。據史書記載,自唐末至五代初,關中的唐帝陵墓除唐高宗、武則天合葬乾陵之外,被逐一盜掘,無一幸免。
宋元明清時代的塚墓發掘和塚墓破壞事件史不絕於書。作為政府行為的掘墓事件,最為典型的是金王朝扶植的偽齊政權在中原地區對兩京塚墓的大規模破壞。劉豫曾經專設主管盜掘陵墓的官員“河南淘沙官”和“汴京淘沙官”。元代蒙古貴族信用的僧侶,也有發掘南宋陵墓的行為。明萬曆年間,宦官陳奉處理民間盜發李林甫妻楊氏墓一案,為“得黃金巨萬”所誘使,竟然“悉發境內諸墓”,武昌市民反對其惡行,掀起激烈的抗議風潮,幾乎形成暴動。
從古自今,中國曆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盜墓高峰,分別是在西漢、清代和現代。我們之所以把西漢時期作為第一次盜墓高峰,是因為當時官方允許民間私人鑄錢,而春秋戰國和秦代的墓葬中陪葬品最多的也是銅器和兵器,這成為鑄幣者盜墓的直接動力。清代成為第二次盜墓高峰,是曆史和文物研究者為了考據曆史的研究性盜墓,這一次盜墓高峰對古墓的破壞性不大,也的確給後來的史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資料。第三次盜墓高峰,也就是現代的盜墓高峰,這一次盜墓高峰是時間持續最長的。
縱觀古今,參與盜墓的盜墓者可謂多如牛毛。翻遍盜墓強人的花名冊,裏麵既有貴為天子的皇帝,也有出身於草根的流賊,甚至還有墓主的自家人。官盜者明火執仗,民盜者聚蟻成堆,監守自盜者防不勝防,你盜我亦盜,大家一起盜,這些人無一例外地,都在這種見不得光的行業上取得了輝煌的“業績”……
是什麼使這些人越來越熱衷於盜墓,盜墓活動為什麼經久不衰呢?這就是在盜墓者中至今流傳甚為廣泛的“要想富,去挖墓,一夜一個萬元戶”的說法可以拿來作為問題的答案。巨大利益的引誘驅使,讓這些盜墓分子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從事這項古老而又充滿誘惑的職業——獲取墓中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