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城,聚仙山。
傳說這座山因一位下界謫仙轉世重修,功德圓滿飛升時,萬仙聚集觀禮而得名聚仙山。
聚仙山上有座古道觀,名為聚星觀,相傳此觀就是飛升謫仙修行之地,以前香客絡繹不絕,後來經曆了戰亂,破敗過一段時間,等戰亂過後,最終被一個遊方道士接手,經過長年累月的修繕,這才慢慢恢複香火。
聚仙山下,一個道士打扮的少年,正背著一袋米往山上道觀走去。
少年名叫薑小洛,道名玄洛,今年十六歲,至於他為什麼會當道士,那就得從他從小時候說起了。
薑小洛出生在聚仙山下一個村子裏,父母在他小時候就去外地打工了,屬於留守兒童,他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大家都知道,鄉下老人一般白天都會出去幹農活,所以一群小孩子也沒人管,七歲那年,薑小洛因為和小夥伴捉迷藏,跑到山裏太遠導致迷路,在山裏困了兩天,家裏人都急瘋了,召集村裏人一起找了兩天也沒找到,人去哪了呢?這小子硬是自己迷路從聚仙山下走到了山上,直到看聚星觀後,才堅持不住昏迷在觀門前。
觀裏一老道發現後,把這小子救回觀裏悉心照料,等薑小洛醒了後問清原由,這才立馬送他回家,當時薑小洛父母得到消息也趕回來了,一家人本來已經絕望,看到兒子失而複得,被老道送了回來,一番了解事情經過,一家人感激涕零,千恩萬謝,送錢送物給老道,結果老道也不收。
事後老道隻提了一個要求,要收徒,怕薑小洛家裏人誤會,又解釋了一番,一個七歲孩子,在山裏迷路兩天,又餓又渴,山裏這麼多野獸也沒襲擊他,還讓他找到了山上道觀,這孩子天生與道有緣,他也不強求把薑小洛帶上山,隻要這小子入他門牆,暑假寒假去觀裏學習就好。
至於等薑小洛長大以後,他想不想當道士,老道也不會幹預,隨他選擇,話都說到這份上了,薑小洛家裏人也覺得這孩子福大命大,拜入救命恩人師門也沒什麼,更何況也不耽誤孩子讀書成長和以後發展,更能跟著道長學點強身健體的功夫,便同意了這個要求。
從此以後,一到暑假寒假,薑小洛便多了個身份,聚星觀小道童。
臨近中午,聚星觀大門口,薑小洛背著米,提著一些生活物資,氣喘籲籲的回到了觀裏,把東西往院子裏一放,擦了擦一臉的汗,一屁股坐到台階上,衝著廚房喊道。
“師傅,米打回來了,飯做好了嘛?”
“好了好了,辛苦我乖徒兒了。”
隨著話音傳出,一個中年道長端著兩個冒著熱氣的海碗從廚房走出。
中年道長名叫薑雲仁,入道後根據師門傳承剛好輪到個高字,道名便叫做高仁,不過他覺得這個道名諧音太高,怕被同道中人打,一般都要別人稱他道號,不念道長,目前擔任聚星觀第三十二代觀主。
而聚星觀傳承到現在,已經三十三代了,目前觀裏一共五個人,薑小洛的師公清虛(當年就是清虛救的他),師傅高仁,還有一個師兄一個師姐,師兄很早就出師了,薑小洛也沒怎麼見過,師姐去年年底也下山學習去了,目前觀裏就三人。
“師傅,今天早上做的什麼呀?好香啊。”
“麵條。”
“啊~又吃麵條啊,師傅你炒菜那麼好吃,怎麼老喜歡煮麵呢。”
“別貧了,有的吃就不錯了,你師公的午飯我已經給他老人家送過去了,趕緊過來吃飯。”
“哦哦,我把米放到庫房就來。”
不一會,師徒倆吃完飯,高仁道長便帶著醫藥箱下山去了,這是清虛交給高仁的責任,自從高仁醫術得到了師傅清虛的認可後,下山幫當地村民看病的任務就交給他了,而薑小洛則起身麻利的收拾好碗筷,便準備找師公請教。
為什麼要找師公請教呢,不是高仁教不好徒弟,而是高仁天賦一般,目前隻有醫術方麵比較突出,其他的不能說不懂,也就一般水平,而清虛老道對薑小洛那可是寄予厚望的,當然不希望被自己不成器的徒弟教廢了。
這孩子當年可是自己跑到道觀來的,被清虛救下,就與道結緣了,而且長得乖巧可愛,人又機靈,嘴又甜,最重要的是學道天賦特別高,要不是為了照顧其他幾個徒孫麵子,不至於喊一個比自己小的娃娃叫師叔,清虛當年差點親自收徒。
咚咚咚!
“師公在嗎?小洛來找您請教。”
“進”
薑小洛得到回應,推開門走了進來,發現清虛正坐在三清祖師像前的蒲團上打坐,旁邊桌子上師傅送進來的麵條也沒動,一時間,感覺房內氣氛不對勁的薑小洛上前問道:“師公可是有什麼心事?為何午飯也吃不下了”
清虛聞言,搖了搖頭,看上去有些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