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在《沉思錄》裏這樣寫道:“困擾我們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對事物的想法。”如果說一個人的所有行為,無不受大腦支配,且都由框架所決定,那麼大腦又是靠什麼向人體發出信號的?是什麼讓我們既定的框架在瞬間發生作用,指揮具體行動?
答案要從個體內心深處對客觀世界的需求來尋找。設想如下場景:
一名家庭主婦坐在觀眾席上聽一位知名音樂家演奏,表演整整持續了6個小時,而她平時在家裏為客人煲一鍋湯也要用6個小時。
她的自發思維便產生了:“我做了些什麼?我應該像他那樣演奏6個小時,而不是去煲湯!”
那位音樂家在表演了6個小時後這樣想:“我應該像偉大的音樂家那樣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他隻需要表演3個小時。”
而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奏的音樂家則在想:“我恨演出,我應該去享受生活。”
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看成是金字塔式、有等級層次的階梯,它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
?
生理上的需要。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呼吸、水、食物、性等方麵的要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麵臨嚴重威脅。
?
安全上的需要。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失業和喪失財產的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遠離嚴酷的監督等方麵的需要。
?
情感上的需要。情感上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麵:一是友愛的需要,即與他人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希望得到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希望歸屬於一個群體,成為群體中的一員,相互關心照顧。
?
尊重的需要。個體希望有穩定的社會地位,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承認,在社會生活中有地位、有威信,能勝任工作、獨立自主,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
?
自我實現的需要。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能力,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生理、安全和情感上的需要屬於低級需要,可以通過改善外部條件得到滿足。而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則是高級需要,必須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
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更高層次發展,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地,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而且並不因為有了更高層次的需要,較低層次的需要就會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更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較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隻是對行為的影響減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