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即將逝去的生命 第一節(1 / 2)

2035年7月15日下午兩點,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在南疆市藍海區醫院ICU中響起,行政班的護士韋淑麗趕緊接電話。‘‘你好,是ICU嗎?’’,急診科醫生黃海濤氣喘籲籲問道。‘‘嗯,這裏是ICU’’。‘‘趕緊備床備呼吸機,剛剛有一個溺水病人,男,19歲,已經複蘇了28分鍾,心跳剛恢複,已經插管和使用便攜式呼吸機,現在就趕回去,大概8-10分鍾到’’。‘‘好,馬上準備’’。韋淑麗掛斷電話,立馬通知病房中的一眾A班護士和副班醫生藍思永,‘‘各位當班醫生護士,準備進一個19歲男性病人,溺水,心肺複蘇術後,已插管上機,8-10分鍾後到’’。

A班護士潘麗奔向儀器間,拉出一台邁瑞呼吸機就跑進A區病房,邊跑邊問‘‘新入院病人放哪一床?’’。‘‘就放在11床’’A班領班梁識秋主管護師在床鋪左側邊鋪床邊回答道。潘麗把呼吸機拉到床頭,麻利地接上氧氣、空氣、電源,加上濕化罐水,連接好呼吸管路和延長管。旁邊的藍思永這時打開了呼吸機,設置好參數,使呼吸機處於備機狀態,並交代A班護士周文麗,‘‘文麗,去推搶救車和除顫儀、心肺複蘇機’’。周文麗聽罷立馬跑去儀器間。床鋪右側是A班護士劉詩齡,她打開監護儀,確認儀器開啟,又連接好吸引裝置,準備好留置尿管及胃管的各種物品。過道上隻見文麗一手拉著除顫儀,另一手拉著心肺複蘇機,邊走邊喊‘‘哪位搭把手去拉搶救車過來吧’’。梁識秋趕緊跑到不遠處的急救車,把它拉了過來。

ICU病房外的電梯打開,黃海濤醫生和護士尹春麗一前一後控製著病床,奔向ICU的大門,韋淑麗早早站在大門口,見到急診科醫生護士,趕忙向病房內喊‘‘病人到了’’。和一眾護士趕忙跑出來接病人。

‘‘病人19歲,男性,大約40分鍾前和同學下河遊泳,溺水後被同學撈起,我們趕到時發現患者呼吸心跳停止,予心肺複蘇二十八分鍾後心跳恢複,期間用了腎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和碳酸氫鈉’’,黃海濤邊推著病床邊交班。‘‘辛苦了,接下來交給我們吧’’,藍思永看著病床上的男孩劉旭,又交代梁識秋,‘‘去準備速尿,納洛酮,頭孢噻肟皮試’’。

劉旭躺在11號病床上,他處於深昏迷狀態,雙側瞳孔6.0mm,對光反射遲鈍,口腔內留置有氣管插管,導管連接著呼吸機。呼吸機參數較高,氧濃度80%,PEEP10cmH2O,氧分壓在93%左右,血氣分析氧分壓79mmHg。藍思永看著檢驗結果,對旁邊的進修醫生易子晴說道:‘‘患者目前處於重度ARDS,現在呼吸機參數已經比較高了,可以進行先肺複張,假如氧合指數仍未見好轉或者加重,可能下一步就要進行俯臥位通氣。’’

易子晴看了看病人,又看看監護儀和呼吸機,好奇地問:‘‘藍老師,如果俯臥位通氣仍未能改善,那還有什麼辦法嗎?’’。‘‘俯臥位通氣仍難以改善,那下一步就是使用ECMO。不過考慮費用因素,因為開機就是十萬,每天還要大約2萬的維持費用,一般家庭難以接受。而且這項技術也隻是替代心肺功能,最主要的還是器官功能的恢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腦功能的恢複。如果一個病人沒有醒過來,那身體還活著,那意義就大打折扣了。’’

‘‘是啊,如果病人不能醒過來,成了植物人,那……’’易子晴心裏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