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過路客1(1 / 1)

“好老土的開頭啊”

怎麼說

“我給你念一下:這是個愜意寧靜的世界,陽光燦爛如昔,柔風悠悠如昔,願美好的時光就這樣駐足,帶給您歡欣與鼓舞,周末愉快。”

挺特別的。

“會嗎?”

我看你回複的好像挺開心的,內容不重要,效果有了就可以了不是嗎。

“那是因為他長的還可以。”

您是怎麼認識的?是他搭訕你還是?

“是我朋友的朋友。”

那他基本就不用努力了。

“努力什麼?”

朋友的朋友自然就有好的背書還有好的僚機,不像我們剛見麵就是一個hi。延續話題要控字數,同時不要老提問。

她想聊,我就聊,不想聊,別打擾。情緒高了要降溫,情緒低了要升溫。升溫就靠發的多,降溫就要回的少。發之前,動動腦,發之後,別思考。該幹啥就幹啥,持續聊她半個月,能見麵,就見麵,見不了,咱就跑。

“這怎麼都順口溜了。”

“你遇到過不少女生吧?都這樣子聊嗎?”

你是說順口溜還是想這樣聊天。

“順口溜”

簡曆可不敢隻投一家

“我去”

沒有把你嚇到吧?

“沒有沒有,感覺你這樣回答的挺真實的”

其實真實情況是我不想花那麼大力氣在處理關係中的那些什麼,猜疑、妒忌、互相索取安全感或者對抗誘惑等那些層次問題上麵。

“那你就單純yp嗎?”

其實在愛情當中有很多更有價值的麵向,我愛你你愛我這種終點而隻是起點。在這樣的一個基礎上,我們也許才會談到那種所謂更深度的自我揭露,才會談到相互之間的啟發,才會感受到那種所謂的高度被理解後那種親密感與認同感。

“那怎麼樣才能走到那一步?”

遺憾的是大部分人都走不到

“為什麼走不到?”

因為特殊

“特殊?特殊啥?”

有些人的過往讓她無法產生對愛的信念,也許是破損的童年,也許是不好的曾經,那也許是曾經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創傷,她自己也知道,她不能卡在那裏,但沒辦法。

“所以你不經常說hi是嗎?”

聰明

“那還挺特別的”

“加個V吧?”

再投份簡曆嗎?

“記得說hi,拜拜。”

拜拜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正兒八經談戀愛的真的沒有以前多,而且現在這個市場少了很多。”

確切的說應該是現代愛情的底色不是“我愛你”,而是“我在愛情裏能得到什麼”

“嗯,那確實是。”

知道為什麼嗎?

“為什麼呢?”

其實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中國人的戀愛史其實是很短的

“怎麼理解?”

封建社會,沒有戀愛這樣的說法。新婚夫婦往往在此前並沒有見過麵,都是婚後再培養感情。所以很多文人寫的戀愛小說講的都是青樓的故事。

然後大清亡了,自由戀愛興起。那時候的男男女女就開始摸索感情這算是中國人戀愛的黃金時代。改革開放以後,流氓罪入刑,中國戀愛再一次跌入低穀,嚴禁男女之間的沒羞沒臊。早戀這個概念就是在這個時代興起的。

千禧年之後,中國的戀愛再次走向開放。那時的男男女女都還在拙劣地模仿著西方,男大學生在女生宿舍樓下擺心形蠟燭,抱著吉他唱情歌,吃飯看電影上床約會三步走等等,都是在那個年代流行起來的。

可是呢?隨著觀念的逐漸開放,愛情還是敗給了情欲。沒有禮儀和法律束縛的欲望走向失控,代替了真摯的愛情,社會上就開始出現了渣男和渣女,男人們就希望女朋友如日本姑娘一樣,白天照顧他們的情緒,晚上伺候他們的肉體。而女人們則希望男朋友像韓劇歐巴一樣成為戀愛機器。滿足自己對“愛情”不切實際的幻想。

可是他們都忘了,男朋友和女朋友都是有獨立人格的存在,你們需要照顧你們的愛情一起慢慢長大,而不是讓對方成為滿足你自己愛情貪欲的工具人,他們眼中的愛情始終都是索取,而不是奉獻。他們的愛情底色從來都不是“我愛你”,而是“我能從愛情裏麵得到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