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幾個朋友去滑雪,我們一起坐高速纜車上去,從山頂一路滑下,在衝到像峭壁一般陡的雪道時,纜車的速度快的我心裏慌張,然後結結實實的側摔在了雪道上,而且那坡度陡峭,我摔倒後躺在雪地上繼續向下滑,完全失控的溜過了半個山坡,直到滑雪板撬進雪裏才停下,那場麵既驚心動魄又滑稽可笑。還沒等我回過神來,我的朋友們已在我前後停下,大聲問我怎麼樣,有沒有摔到哪 。我抬頭衝他們笑笑,表示我沒事,然後費力的站起,溜到稍稍平坦一點的地帶和大家會合。“我剛就在你後麵,看你摔的挺重啊!你沒事兒吧?” 依依很關心的問我,“還行,現在不覺得疼,不過因為我肩膀著地,可能明天會有淤青嗚嗚嗚……”我苦著臉說道。另一個朋友聽聞很認真地安慰我說:“還好肩膀沒有重傷。沒關係的,上次我們滑雪,也有一個朋友也像你這樣在急速陡坡上轉彎時側身摔倒,左肩脫臼!他可比你慘多了。”我點點頭,心裏暗暗唏噓,還好我砸地上那刹那沒把肩胛骨給撞飛出去。自己這麼“幸運”,當然不好哼哼唧唧。我於是拍拍屁股上的雪,忍著痛,喊著大家一起繼續滑下去。後麵又經曆了幾個異常陡峭的雪道,我每次都按捺著內心的恐懼,全神貫注地不斷調整姿勢速度和轉彎幅度, 終於沒再摔倒抵達底部。
回想我摔倒之後我朋友們的反應,其實一點都不陌生。我們往往用和其他人比慘來安慰自己和別人。遇到挫折,想到有人比我更慘,那我的窘迫和尷尬就可得到緩解,我暗暗慶幸自己不是那個更慘的人,也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自己喊痛的欲望。有的時候,壓抑消極情緒的表達還可催生出表麵上的“積極態度”,讓我繼續麵對挑戰,努力抵達目標。這麼好的應對策略怎麼會傷害我的成長呢?
事實上,在人們遇到挫折和遭遇時,去麵對和理解自己的經曆本身就頗具挑戰性;而當我們跟隨本能,去想“別人比我更慘呢”,這往往會將我們誠實麵對自己的注意力轉移,不能有效從失敗和挫折中學習。生活中“比慘”的思維隨處可見,在人生不順遂時,我們內心都會經曆不同程度的消極體驗。“比慘”會是比較本能的一種自我調節和應對方式。但是正因為它的“本能性”,“比慘”思維也有著不為大家所知的風險和自我局限可能。
則有關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Dr.Dweck進行的一係列有關心態的研究發現,那些童年時期常常被稱讚很聰明的小孩,慢慢長大會發現要維持“一個聰明人就不會犯錯誤”的標準很難,在對他們思維方式的了解中,研究者還發現,這些人內心深處對自己是否真的聰明抱有懷疑。為了不麵對這份內心深處的不安感,他們往往選擇做更有把握的事,對於可能失敗的選擇避之不及。 有更多相關研究還發現,他們的創新性和靈活思維能力更低。
人類是情緒動物,我們的情緒傳達著重要的關於真實自我的信息,允許自己了解這些信息,思考這些信息,是寶貴的自我了解的方法,更是將潛意識帶入意識的第一步。當我們拒絕感受自己失敗受挫時必然產生的消極情緒時,壓抑已然產生,導致情緒,認知,思維這三者之間的關聯作用隻能發生在我們的潛意識中。 分析心理學創始人卡爾.榮格說:“直到你將潛意識變成意識,你的潛意識將會指導你的人生,而你將會稱這為命運。” 隻有在清晰的了解“比慘”心理產生的緣由之後,我們才可以有效的避免它的局限性,加深自己對事物本質的理解,讓這樣的智慧作用於我們的行為,使之更具適應力,更積極有效麵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