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把握人生 (1)(1 / 3)

瞿秋白說:“本來生命隻有一次,對於誰都是寶貴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溶化在大眾的裏麵,假使他天天在為這世界幹些什麼,那麼,他總在生長。雖然衰老病死仍舊是逃避不了,然而他的事業——大眾的事業是不死的,他會領略到‘永久的青年’。”

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

小紅是個地道的上海女孩,從小就有著留洋的夢想,她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薪家庭,但是從小就嬌生慣養,父母為了滿足她留學的夢想,很早就開始攢錢,希望能夠圓她的留洋夢。18歲時,她如願地踏上了飛往美國的航班,開始了自己的留學生涯。

剛到美國的時候,她出手大方,不知節儉,很快就花完了帶來的錢,父母因供她出國留學背上了幾十萬的債務,無力再給她彙錢了。轉眼到了暑假,同學們大部分開始計劃回家的日程,而小紅卻因為沒有旅費而不能回家。她開始發愁了,後悔當初的大手大腳,但她並沒有沉淪,下定決心要自食其力,於是她開始到處找工作。

“我不能再向父母要錢了,出國留學花光了父母所有的積蓄,還使他們背上了巨額債務。所以在這個假期,我一定要掙夠下學期的學費,自給自足,不再向父母要錢。”她在到一家中餐館麵試時這樣說道。飯館老板是個廣東人,很欣賞她的這種精神,於是答應她做服務員。

她的這份工作是按鍾點算錢,幹得時間越長收入就越多。所以,她盡量能幹得長一些,平均下來每天都要幹上12個小時。她的拚搏精神感動了飯館的老板,被破格提拔為實習經理,收入也多了一些。就這樣,到了開學的時候,她已經有了少許積蓄,不但能滿足自己的日常開銷,還可以剩下一些寄給父母還債。

看著寄回來的錢,父母都欣慰地哭了,曾經那個嬌生慣養的小紅終於長大了。

勵誌感言

無論生活、學習還是工作,依靠別人的都是被動的,青少年一定要懂得一個道理,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在孤獨中成長

剛出生不久,他的爸爸就死於一場交通事故,後來媽媽竟然也棄他而去。隻有奶奶和他相依為命,靠著奶奶幾百元的退休金艱難度日。有時靠撿破爛,有時隻能向人要口飯吃,從小嚐盡人世冷暖的他邁著艱難的步子慢慢長大。他就是李小剛,他用自己優異的表現證明:努力奮鬥,是對苦難最大的蔑視!

小剛是一位外表剛強的孩子,甚至有些冷漠,可大家都能看出來,其實他的內心渴望被關懷、被愛護。在小剛的記憶中,最害怕的事就是請家長,當其他小朋友驕傲地談論自己的父母時,他隻能躲在一邊默不作聲。在每一個夜晚,他都隻能將自己對父母的思念以及生活中的無助,化為苦澀的淚水,但在外人麵前他又要表現出堅強的一麵,隻有奶奶知道他的痛苦,倆人常因此痛哭不止。

小剛的夢想是當一名畫家,將自己美好的願望用色彩呈現出來,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讓奶奶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小剛開始了自己的奮鬥之路,每個寒冷的早晨為了籌到學畫畫的費用,他搓著凍僵的手在街上發放宣傳單;每個長夜他都用撿來的廢紙和顏料畫出美麗圖案、為了攢錢每天隻吃些碎麵條,就這樣他終於攢夠了學費,並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美術學校。畢業後,他開始以替人畫像為職業,真正開始了自己的畫家生涯。

勵誌感言

失去雙親的孩子是孤獨的,對他們來說生活艱辛而茫然,但是如果以一顆赤誠的心去擁抱生活,那種孤獨就會變成一種動力,讓你發現生活的美好。

小村莊中的鳳凰

張萌的家住在河南省一個偏僻的小村子裏,全家靠幾畝多地的莊稼為生,生活拮據。張萌的爺爺患病在床,爸爸一年四季在外打工,全家都要靠媽媽一個人來維持。那時村裏的條件不好,遇上大風,家家戶戶都是塵土飛揚,趕上天旱,院子裏的那口井一滴水都抽不出來。貧窮帶來的種種羈絆,已讓這個小村莊近10年沒有走出一個大學生了。

“為了供我上學,那幾畝莊稼地所帶來的收入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媽媽每天早晨四點多就起床給人磨豆漿,每天賺上1元錢。晚上還幫人家刷盤子,積攢我的學費。”張萌痛苦地回憶道。

張萌是個懂事的孩子,深知媽媽的艱辛,她奮發學習,以全校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了縣級一所附中就讀,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她的身上。高中三年,張萌一直擔任班裏的學習委員,多次被評為優秀班幹部。張萌學習刻苦,為了出人頭地,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在高考中,張萌不負眾望拿到了600多分,沒有辜負家人對她的期望,給這個偏僻的小村莊帶來了希望和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