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道題,既然,題目中給出了兩個未知數 x 和 y ,那麼我們在理解題意後,首先要判斷的是,是否可以在已知的線索中,可以間接的推導出其中一個未知數 ?…… 我一再強調,題目中的故事邏輯,通常是用來迷惑解題者,無需過多理會,你們必須要分析出,這裏的 y 值,可以從第三象限的拋線規則中推導得出 ……”。
嶸城高中
高三六班的課堂上,數學課的張老師,正一邊熟練的用粉筆在黑板上書寫著推導公式,一邊像往常那樣,條理清晰的宣講著一道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然而,即便已經在教師的崗位上奮鬥了多年,他還是沒有辦法,讓教室裏所有的同學,都能夠跟上自己的思路,隨著,送走一屆又一屆的畢業班,總整體上看,學生們的成績,總是符合「正態分布」的。
……
此時,坐在教室第五排,靠窗戶位置的「趙傑」,便是這個班裏普通學生中的代表人物,他不是完全能夠看懂老師那密密麻麻的板書,卻也不是完全看不懂,那些環環相扣的知識點,一旦形成規模,在他看來,就像是海市蜃樓裏的亭台樓閣,貌似清晰,但缺乏真實感。
雖然許多老師都會強調:“如果有不會的地方,一定要及時提出來!”。
可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學生來說,當眾說出自己的不懂,往往是一件讓人感到羞恥的事情,尤其是那些「知識斷層」較多的孩子,長時間的自信心打擊,早已讓他們變的非常小心翼翼,生怕問題問的太多,會被所有人當成「傻子」一樣看待。
於是,在「禮義廉恥」與「怯懦害怕」的模糊分界線中。
許多原本可以被解決的問題,被「自然般」的藏在了台麵之下,許多上課沒有聽懂的孩子,要麼,利用課下的時間,通過自學的方式查缺補漏,要麼,就隻能在不知不覺中,看著自己的知識缺口,慢慢變大。
……
“ …… 我再強調一遍 !大家在保證準確率的情況下 …… 分析與解題的過程一定要快!否則,你很難在高考的考場上答完所有的題目!”:聲音洪亮的張老師,又習慣性的重審了一遍,他幾乎每節課,都會重審兩三遍的考試要點。
不過,這也不能怪他,因為「龍國」的高考,歸根結底,是一個選拔性的考試,優質的教育資源始終是稀缺的,所以,為了能夠更明確的將所有考生,按照「指定的要求」,清晰的劃分出個不同等級 …… 高考的試卷上,會普遍出現「難題多、題量大」的現象,高高在上的選拔者們,則依靠調控這些過程中的細節,來讓整個選拔過程滿足某種期望。
深知此「道」的張老師,有礙於教師的身份,很多製度層麵上的話,自然不能與這些學生談及,隻有盡可能的將一些有利於學生們拿高分的策略,轉化成為看似直接粗暴的技巧,反複強調。
畢竟,當他看到那些「同學」,歇斯底裏、青筋暴起的呐喊著:“提高一分,幹掉千人”時,從業多年的他,還是不免升起一陣莫名的難過。
……
在教室黑板的上方,有一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勵誌標語,而在黑板的左側,掛著一個醒目的倒計時牌,上麵用濃墨黑體與鮮紅的數字,標寫著:“距離全國高考,僅剩 183 天!”。
按照學校慣例,這是每一個高三畢業班,標準的「裝修風格」,提示板上的紅色數字,由每天值日的班委負責更新,而這看似簡單的裝飾,卻像是懸在同學們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散發著陣陣寒芒,詭異的讓教室這種地方,也平添了幾分肅殺之氣。
……
在很小的時候,趙傑常常被父母與親朋好友,稱作是「聰明的孩子」,但後來,隨著升學過程中,競爭環境的變化,他的成績排名穩步下降到了「中不溜」的位置,人們對他的評價,也逐漸變成了「普通的孩子」,而那個「聰明孩子」的稱號,也越來越多的被用來形容別人家的孩子,甚至有幾次,因為考試發揮失常,導致出現了不及格的情況,趙傑也能夠從別人口中,聽到對方用「有點笨的孩子」來形容自己 。
直到如今,父母為了能夠鼓勵趙傑,起的更早一點,睡的更晚一點,盡可能的把時間多用在提高學習成績上,常常會用「勤能補拙」的成語,來激勵自己。
趙傑不知道,這樣的評價體係是否正確 ?但他確實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
如果可能的話,幾乎沒有哪個學生,天生就想當個「差生」,天生就想在應試教育的競爭中,被人貼上「失敗者」的標簽 。
隻是,基於某些複雜的原因,很多事情其實超越了他們在那個年齡段,可以理解的範疇。
他們所能做的太有限了,他們卻渾然不覺。
就像現在的「趙傑」,明明自認已經很努力的學習了,卻還是隻能保證有 50% 的概率考上大學,他不明白的太多了,就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