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從名詞解釋開始(1 / 2)

⽣物化學名詞解釋

1.⽣物⼤分⼦:構成⽣命的基礎物質,包括蛋⽩質、核酸、脂類、糖類,是分⼦量⼤於5000,乃⾄上萬的有機分⼦。

2.等電點:在某⼀PH值時,氨基酸所帶正電荷和負電荷相等,即淨電荷為0,此時的PH值。

3.肽平⾯:肽鍵具有⼀定的雙鍵性質,參與肽鍵形成的6個原⼦不能⾃由轉動,位於同⼀平⾯,該平⾯稱為肽平⾯,也叫酰胺平⾯。

4.肽:由兩個以上氨基酸通過肽鍵連接起來的化合物。

5.肽鍵:兩個以上氨基酸構成肽時,是由⼀個氨基酸的α氨基與另⼀個氨基酸的α羧基縮合失去⼀分⼦⽔⽽形成的共價鍵。

6.分配定律:在⼀定溫度和壓⼒下,某⼀溶質在兩種互不相溶或⼏乎不互溶的溶劑中分配時,達到平衡後,在兩相中的活度⽐為⼀常數。

7.⼆硫鍵:除肽鍵外連接氨基酸殘基的共價鍵,可以使兩條單獨的肽鏈共價交聯起來,或使⼀條肽鏈中的某⼀部分成環。數⽬越多,蛋白質空間結構越穩定。

8.同源蛋⽩質:有著明顯的序列相似性的基因編碼的蛋⽩質,往往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和結構。

9.⼀級結構:是指以肽鍵連接⽽成的肽鏈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10.α-螺旋:蛋白質⼆級結構的形式之⼀,肽鏈主鏈繞假想的中⼼軸盤繞成螺旋狀,⼀般都是右⼿螺旋,螺旋由氫鍵維持。

11.β-折疊:蛋白質⼆級結構的形式之⼀,是由兩條或多條⼏乎完全伸展的肽鏈平⾏排列,呈鋸⻮狀結構,通過鏈間的氫鍵交聯⽽形成。

12.β-轉⻆:在蛋⽩質分⼦中,肽鏈經常出現180°回折,這種回折結構稱為β-轉⻆。

13.⼆級結構:多肽鏈的⾃身折疊和盤繞⽅式,由氫鍵穩定。

14.超⼆級結構:某些相鄰的⼆級結構單元常在三維折疊中相互靠近,彼此作⽤,在局部區域形成有規則的⼆級結構聚合體。

15.結構域:多肽鏈在⼆級或超⼆級結構的基礎上,進⼀步折疊或卷曲,形成三級結構的局部折疊區,並具有相對獨⽴功能的緊密球狀實體。

16.三級結構:由於側鏈基團相互作⽤,多肽鏈在⼆級結構或超⼆級結構的基礎上,進⼀步折疊或卷曲構成複雜的空間結構,稱為蛋⽩質的三級結構。

17.四級結構:兩個以上亞基通過⾮共價鍵連接⽽形成的空間排列組合⽅式。

18.亞基:具球狀三級結構,⼀般含⼀條多肽鏈,也有的由兩條或兩條以上由⼆硫鍵連接的肽鏈組成。

19.變構效應(別構效應):⼩分⼦化合物或配基與酶蛋⽩活性部位以外部分結合後引起其構象變化,以致整個分⼦構象,性質和功能發⽣變化。

20.蛋⽩質變性:天然蛋⽩質受到某些物理或化學因素的影響,⽣物活性喪失、溶解度降低、不對稱性增⾼以及其他物理化學常數發⽣改變,該過程稱為蛋⽩質變性。

21.複性:在某些蛋⽩質變性中,若除去變性因素後,蛋⽩質分⼦的空間結構⼜得以恢複,可完全或部分恢複其⽣物活性,這稱為~

22.雙縮脲反應:含兩個及以上肽鍵的化合物與CuSO4堿性溶液反應⽣成紫⾊複合物,顏⾊深淺與溶液濃度成正⽐,可⽤於蛋⽩質鑒定和濃度檢測。

23.鐮⼑型細胞貧⾎:由於基因突變導致⾎紅蛋⽩分⼦中個別氨基酸殘基被更換所引起的。

24.等電⼦點:在沒有其他鹽類存在下,蛋⽩質質⼦供體基團解離出來的質⼦數,與質⼦受體基團結合的質⼦數相等時的PH值稱為~

25.Bohr效應(波爾效應):pH和CO2濃度對⾎紅蛋⽩(O2的親和⼒與pH和CO2濃度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