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依舊掛在天邊,橙紅色渲染著街邊,照射在鱗次櫛比的樓上,街道上的車水馬龍對這幅真實的油畫置若罔聞。停在路邊吸引的隻有放學路上回家的孩子以及出門逛街的少男少女們的目光。
大城市的傍晚已經用人潮擁擠代替了原來各小巷飄出的飯菜香煙火氣,周邊圍繞的是忙碌奔波的人們。
在這座城市的一角有一家名為“烏托邦\u0026樹洞”的甜點咖啡店,以玻璃門一麵玻璃壁裝飾的店鋪與周圍的酒吧酒店KTV等娛樂場所對比顯得格格不入,卻透入著其他店沒有的溫柔。
江清源——這家咖啡店的老板,是自己大學幾年做“自媒體人”和“小說家”加上自己家給予的幫助建立起來的溫馨小店。
這是一家咖啡店更是江清源的居住地,分為兩層,隻有一樓屬於工作場所,二樓則屬於她的私人空間,順著樓梯上去,麵積大的這部分屬於江清源的房間,右邊空間較小,則是另外一個小房間,衛生間在兩個房間中間。外人不知道的是,在小房間內部還隱藏著一個隻容得下一人通過的小樓梯,正好連接著一樓的“樹洞”空間,而出口處都有一扇門進行隔離,這也是江清源身份的過渡帶。
上下兩層構造是一樣的,房間對應的是樓下的吧台前的休息區和吧台後的服務區,小房間對應著樓下“樹洞”區,裏麵設有辦公區一張辦公桌一台電腦,接待區的沙發加茶幾,是一個不複雜很簡約的整體。
“烏托邦”就是外麵吧台前的享受場所,進店放鬆心情,整理思緒或者壓力大放空,整理好自己繼續接受新的一天考驗。有需要的可以進隔壁小房間“樹洞”訴說心情吐露心聲,有人傾聽有人排解,這就是江清源開小店的目的,自己有著自由的工作時間也能夠使別人放鬆。
她其實不喜歡與人交流,但是她偽裝的很好,在外人麵前看起來就是高冷,而她的淚痣和鼻尖痣更是她的高冷人設狀態的加分項。當然,她笑起來臉上的兩個小酒窩則把她維持多年的高冷人設擊垮,所以她出門在外一般不笑,給人營造一種嚴肅感。
大學期間,最後一年學校安排實習,同批同學以及室友陸陸續續實習,江清源則沒有選擇實習這條路,每當有人問她準備去哪工作她都會笑都會笑著回答說:“我不喜歡給人打工,我要做我自己的老板。”對方都是一笑而過,江清源卻不在乎,其他人明嘲暗諷也好,敷衍也罷,都不影響她發散思維繼續創作,其他人的情緒表達和反應反而成為了江清源腦子裏早已形成的人物形象情緒庫的素材。
到現在為止,小店開了一年,經營走上正軌,她卻依然沒有放棄小說的創作,因為喜歡而形成的習慣,寫小說已經成為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將自己的遇見和每天所經曆的新奇或有或無的投射到小說故事中,回過頭來仔細回味就是在品讀人生,這是她近幾年的成長,也並沒有人發現她的這層身份。
店麵不大,所以江清源也沒有招太多工作人員,店裏除了她自己還有一對搭檔,男孩子名叫許誌,是初中畢業後學習了幾年甜點和咖啡的製作,包攬了店裏的食品工作,女孩子小雅則是服務專業的畢業生,一樓大部分區域江清源全權交由他們兩個打理,江清源除了店裏的管理就是心理谘詢師的身份,進入“樹洞”充當傾聽者和開解者,在外人看來“烏托邦”和“樹洞”是兩個合夥人,但其實隻有內部人員知道江清源的兩個身份——店老板和心理師。
當江清源不需要偽裝身份時,她都端著咖啡或者甜點在一旁擼貓,融入顧客,有時候也會讓許誌教自己拉花,店裏的氛圍每天都是好的可以哭可以笑,江清源也會調配店裏的BGM將音樂巧妙的融合店裏的氛圍,即使是新顧客也會被氣氛感染,放下成見,找到那個真正喜歡的自己。
江清源的店講究自由,所以工作時間相對來說也是自由的,並不是每天都開,總是保持著神秘感和新鮮感。
不營業的時候會讓許誌和小雅剪輯視頻進行宣傳,她自己就在店鋪賬號進行不露臉直播,傾聽網友的故事。
這一年,江清源實現了自己想要的自由,不受父母約束,不被學校管理,甚至不需要看別人臉色行事,這樣就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