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城城東一間小飯館,店家接待著兩名風塵仆仆的顧客。
這年月普通百姓能到飯館吃飯的越來越少,生意也越來越難做,有時一天也沒有一桌客人,所以店家對每個顧客都十分熱情。
店家是個有見識之人,知道這兩人不凡,很是積極領兩人往店內最好的位置,親自介紹起店中美食,末了,還體貼的問一句。
“您二位是要加鹽嗎?”
連城好奇的問:“你這飯館難道做菜不加鹽?”
“回這位客官,若是以前,當然不用多此一問,隻是現在這年頭,鹽可是稀罕物,若是加鹽,需要多收一份鹽錢。”
“那不加鹽的客人,你們用什麼調味。”
“我們是用醋布,還有鹽布。”
醋布和鹽布是用醋煮和鹽煮過的布。
吃飯的時候,隻要把布放進水裏,裏麵的味就會跑出來。這算是一種儲存味道的方式了。
發明初衷是為了方便行軍選行方便,畢竟布遠比液體的醋更容易攜帶。
後來也成為了民間在缺少調味料時的代替品。
連城有銀子,下山時師傅俞岱岩就偷偷塞了一百兩給他,後來一路打家劫舍,不是,是一路劫富濟貧,也收了幾百兩。
連城取了二兩碎銀子遞給店家,意思是按這個標準上菜。
店家大喜,接過銀子感恩下去了。
來吃飯的兩人,正是連城和劉伯溫。
兩人在城樓偶遇後,明白對方不是簡單之人,都有結交之心。
劉伯溫路上詢問過連城一些時事政治問題,連城根據後世的曆史做了回答,劉伯溫覺得頗有見地,眼界也開闊不少。
連城結交劉伯溫則是單純為了完成支線任務。
他覺得要是能提前把劉伯溫推薦給朱元璋,也算是達成一項幫助大明建立的曆史事件吧。
連城不知道前因,但從後麵劉伯溫加入朱元璋部的曆史往前推,也能猜到,劉伯溫現在出現在金陵城,也是在為自己尋找明主吧。
之所以沒有直接過去投靠,也隻是在考察而已,連城不介意推一把。
所以兩人有意無意,把話題說到了朱元璋身上。
連城問劉伯溫:“劉先生,今日金陵城樓之事,你覺得朱元璋是什麼樣的人。”
“自古以來大義滅親收買人心之人如同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但能做到入大帥這樣轟轟烈烈的屈指可數,這些人無一不是人中之龍,不是虛偽大奸之輩,就是胸懷大誌之梟雄。以伯溫看來,朱元璋應當是後者的機會多一些。”
不愧是劉伯溫,這就把朱元璋的野心和性格看了個八九不離十。
“先生竟然如此看好朱元璋?”
“此人的確不凡啊。”
“如此不如就投那朱元璋,一展胸中抱負。”
劉伯溫似有異動。
“實不相瞞,半月前,朱元璋曾給伯溫來信,邀我入府,在下給拒絕了。”
“先生可是不願入仕?”
“那倒不是,我曾經也算是元庭官員,曾組織鄉勇抵抗過義軍,後來元庭為了詔安義軍統領,竟然要將伯溫人頭做禮,還好得了貴人相救,才保了一條小命。”
“先生不會還是想回到元庭那邊做官吧。”
“嗬嗬,元庭殘暴無道,伯溫早已心灰意冷,蒙古人退出中原已成大勢,誰也救不了,在下可不想為這樣朝廷陪葬。”
現在的劉伯溫處於半迷茫期,一方麵一身抱負想要施展,一方麵是讀書人的清高。
他需要推一把。
“看來劉先生是來金陵城考察朱元璋的呀!我倒是覺得朱元璋可不止是個梟雄,還是個合適的人主。”
“願聞其詳。”
連城思考起來,這個時候換做普通說客,就應該大誇特誇朱元璋,讓劉伯溫知道這人有多好,多有本事就行了。
但是對麵的是劉伯溫,這樣就不行了,因為他是個清高的人,是個自命不凡的讀書人。
這種人的眼中,聖賢隻會在書裏,在經典裏,現實世界哪裏有聖賢。
所以越是誇獎一個人,在他眼裏就越是王婆賣瓜,越是懷疑。
那就轉換一個思路,隻要讓劉伯溫覺得其他割據勢力都不如朱元璋,都是不值一提,都是一坨奧利給就行了。
兩相其害取其輕,兩個爛蘋果裏取個不怎麼爛的,這是聰明人最常做的選擇。
“我看人的眼光不如先生,哪裏敢言指教,隻是聽說自古讀書人都說為人君者,當常懷百姓,已萬民之心為己心,今日金陵城頭之事,我還是看得出朱元璋是真為百姓做事。相比現在其他那些大帥,譬如方國珍、張士誠之流,何曾聽過有為了百姓懲罰自家子侄,哪個不是想著擴張地盤,盤剝百姓,招兵買馬,有誰還記得自己也是義軍的一份子,當初也是被元庭壓迫才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的,他們甚至連元人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