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應試,首先是應“高考”之試。是不是這根高考指揮棒指揮著全國的中小學和全國的青少年學生?
高考指揮棒是不是造成全國中小學生負擔越來越重、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的根源?教育主管部門下文件:不準雙休日上課、不準增加學生負擔、不準按分數排名等等,為什麼毫不見效?有入說得好:這是手中髙舉應試教育的“令字旗”來治理下麵的應試教育的一些表現。這是非常可笑的事。
我們要解決學生負擔過重、克服應試教育,是不是首先要從解開高考這個“結”著手?
有人說:高考招生製度改革是一個難解的“結”。由於高考指揮棒是造成全國應試教育盛行之“源”,因此解決這個難題就必須從源頭抓起,把指揮應試教育的指揮棒變成指揮素質教育的指揮棒。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幾個雀市的髙考改革方案,應該說,在高考招生的方法上有所改變,對此我表示歡迎,沮仍存在以下問題:
1.高考的這一改革仍然是政府行為,從部一級下放到省市一級,是教育廳(局)行政官員的改革,還不是學校教育工作者和廣大教師參與的(改革)行為。廣大教師還不是這一改革的主體,他們仍然是省市髙考指揮棒下受指揮的群體,他們的意見並沒有充分表達出來,主動性積極性也沒有發揮出來,他們仍然不能成為改革的主力。
2.高考改革應該是教育思想的根本轉變,在應試教育盛行多年的情況下,必須把應試教育體製徹底轉變成素質教育體製。這是指導思想和教育體製的改革,而不隻是考試方式方法的改變。目前出台的髙考改革方案,不可能對應試教育體製有多少觸動,當前應試教育的種種弊端會依然存在。教師依舊是髙考指揮棒下受指揮的對象,學生仍然是做題的機器,因此教師對教育改革依然沒有多少發言權,隻能奉命行事。
3.高考改革的目標應該是在全國真正實施社會主義教育方針,真正實施素質教育。這場改革的結果應該是把學生稱之為“地獄”、中營”的學校改變為孩子們受教育的“天堂”和“樂園”,讓,他們重新獲得他們本應有的歡樂的童年和少年時光。這是檢驗改革成敗的試金石。
我建議素質教育質量評估係數包含兩部分:某一地區、某一中學進入大學(還可以包括高職、高技,下同)的學生的素質評估。該素質係數是該地區、該中學近幾年來畢業升學的學生到大學高年級(包括升入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政治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包括理論索質、文化素質和創新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該素質係數由各髙校教務處招生辦牽頭,彙同各係主管教學和主管學生工作的教師、任課教師、指導教師根據該地區、該中學進入大學後高年級的實際表現評定。
實踐是檢驗賓理的唯一標準。該中學的產品——畢業生,理合招生。教育部與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試方法等完全脫鉤。
第三條思路是實行高考成績和平時成績相結合的辦法。高考成績常帶有一定的偶然性。髙中三年一貫優秀才是真正優秀。建議招生錄取時要參考平時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