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正在北京流研所讀研二。
流研所,即現在的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傳染病預防控製所,簡稱中疾控傳染病所。
傳染病所的前身為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流行病學研究所。
1953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批準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衛生部流行病學研究所(隸屬衛生部),主要任務為加強偵察和防止國外使用細菌武器,同時調查國內烈性傳染病,采取預防措施。
1956年更名為北京流行病學研究所。
1957年-1958年,長春鼠疫防治所、大連生物製品研究所立克次體室、原協和醫學院流行病科、醫學科學院真菌研究室先後調至北京流行病學研究所,並更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
1971年,與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放射所合並為中國醫學科學院流行病防治研究所。
1979年中國醫學科學院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經重新調整,劃分為中國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和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研究所。
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成立,1986年更名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
2002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改名為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遂同期更名為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傳染病預防控製所。
2007年時的傳染病所雖然早已正式更名,但大家還是習慣稱呼這裏為“流研所”,地址依然是神秘的“流字五號”。
當時的流研所還是在孟祖山前的一棟磚頭小樓裏,人獸共患病研究室在小樓一層。
我的導師是當時人獸共患病研究室的主任,研究方向主要是狂犬病、登革熱、腎綜合征出血熱等人獸共患病毒性疾病。
其中漢坦病毒是研究室的研究重點,從幾十年前開始,幾代人專注於此。
研究生們進入研究室之後先讀文獻、熟悉實驗流程,之後選擇課題。
同學們不僅在實驗室做實驗,也跟隨導師去全國各地抓老鼠,東北漠河、葫蘆島、新疆、廣東溫州……很多地方都去過。
老鼠等齧齒類動物是腎綜合征出血熱的貯存動物,除了當地監測,導師也會主動選擇有代表性的疫區親自去采集標本。
有時,退休的陳老會來研究室指導,他是研究流行性出血熱的老專家,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參與了流行性出血熱的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對疫苗的研究也做出傑出貢獻。
陳老經常跟同學們講他們那個年代防控出血熱疫情的小故事。
2008年,恰逢北京奧運會舉行,按照要求各實驗室暫停高危險實驗活動。
研究室內實驗活動暫停,保存的菌毒株被統一管理。
我和幾個同學趁著空閑整理了研究室內的文獻資料。
小樓一層有一間資料室,裏麵有積攢多年的資料,從二十世紀初期到現在的資料都有。
在一堆泛黃的書籍中,我找到幾本繁體字的中文資料,是對建國早期流行性出血熱研究的記載。
本文裏的大部分故事取材於這裏。
之後,我又查閱了相關文獻,對本文故事進行補充。
文章最後圖裏鎮的故事取材於美洲大陸一起森林公園小屋HPS疫情。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一種新的病毒出現,人們開始研究認識它。
這個研究認識是一個漫長過程。
流行性出血熱自1825年有文獻記載,到1931年中俄邊境再次有本病出現,再到本病流行規律被認識,各類疫苗相繼問世,經曆了一百多年時間。
SARS冠狀病毒在2002被發現,經過全世界科學家幾個月努力,確定病原體並獲得病毒株基因序列。
新型冠狀病毒在2019年底被發現,我國科學家僅用不到一月時間就發布病毒基因組數據庫,相關疫苗也在一年內研究上市。
新的病毒不斷出現,人類認識它們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所有這些進步,都離不開所有人類的努力,包括醫務工作者、科學家、疫苗誌願者、參與防疫工作的普通民眾……
謹以此文獻給為流行性出血熱等疾病防控做出貢獻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