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一回(上) 太虛境眾仙尋妙法(1 / 2)

且說某朝某代某年某月某日,有二人嚐遊於靈山秀水之間,覽遍天地綺麗景色。此二人並非其他,便為寧榮二公之靈。

二位國公生前嚐經曆大富大貴,亦受俗世所累而無暇遊曆,自羽化登仙後,日日攜伴遊玩,無須多顧其他,來去自由,不亦樂乎。

這日,二人繞過一座靈山,越過一片仙池,尋見一處世外桃源,聞見幽香縷縷,看見落花叢叢,風景喜人,甚為喜悅,便想於此處歇息,誰料腳未落地,卻聽聞有人於水邊擊瓦按節歌道:

世事本無常,

盛衰如滄桑。

富貴終覆滅,

驕淫無長久;

榮華幾十載,

黃粱夢一場;

好似塵土揚,

恰如水逐花。

其聲蘊勁深厚,聞之蒼涼而悲切。此曲畢,寧榮二公麵麵相覷,竟半晌不能言。

想來盛極必衰之理,眾人皆知,然能參透者世間少有。但凡世人,身在溫柔鄉,腳踏富貴地,食鳳髓龍肝,飲瓊漿玉液,眠鴛枕繡褥,聞神曲仙樂,翩翩然多忘其身,不曉朝夕,不知春夏,隻為一時偷歡,徒耗年華。

細考史實,夏有履癸、殷商有紂王,秦有始皇,南唐有李後主,宋有徽宗,縱顯赫名聲一時,皆因窮奢極欲,不得善終。可見跳不出七情六欲關頭,打不破酒色財氣圈子,到頭來同歸於盡,丟了身家性命,著實要緊!

正是一曲驚醒夢中人,寧榮二公之靈慌而回府,尋那恰巧經過寧府的警幻仙姑,轉囑其教導嫡孫寶玉,以情`欲聲色等事警其癡頑,望之能行繼業,跳出此等運數,領子孫入於正路,再續榮華。

警幻亦大發慈心,曾令寶玉遍覽他家中上下三等女子的終身冊籍,又教他曆遍飲饌聲色之幻,望其領悟。誰料此兒雖聰明靈慧,卻對警幻之意未能參透一二,縱是警曲《紅樓夢》,過耳後隻是釋悶,味如嚼蠟,不知其深意,令人歎惋。

警幻觀之,料到此兒無望,想到有愧於寧榮二公所托,日夜不安。

一日,渡恨菩提見仙子煩憂,因道:“此兒雖頑劣不化,仍有其他姊妹。姐姐不必為此煩憂,自可另尋他人開導。”

那警幻仙子聽過,歎道:“我等天上之人,無世俗之觀,自知女子與男子同,或更甚者也未可知,隻歎世人眼拙愚鈍,未必曉得此等道理。想他家中姊妹雖然甚多,縱得一最是聰敏能幹者,不能擔事也枉然。”

引愁金女聞見,笑道:“姐姐何等糊塗!既是要請女子,其自然來曆不同於賈府諸姐妹。不拘於其聰慧愚鈍,最是能以一技之長服人者為佳。”

警幻聽聞怪道:“此話怎講?”

鍾情大士聽聞,輕斂裙裾,微收荷袂,移去玻璃盞,調下琥珀杯,取來通體白亮雕花玉缽一隻置於紫檀木桌上,內盛瑤池仙水半碗,細指點水,遂於水底呈現八卦奇像。又取桂圓大銀珠兩枚,定於過去與現在之方位,以此通曉未來。

銀珠滾入水中,便有一股玄妙甜香,警幻仙姑奇道:“此為何香?”

引愁金女笑道:“姐姐請細聞。此乃‘慧’香。”

警幻仙姑奇道:“未曾聽說有此等奇香。”

引愁金女又笑道:“但凡俗香,初聞猛烈,再聞不堪。縱是仙家所用名香,大多取於仙花異草,神卉寶林,雖令人眼餳骨軟,然經旬則歇,芳氣不再,多因其香魂已去,不得久存,實為遺憾。此香不然。其聚於天地,纏繞日月,馥鬱質柔,彌久猶存,如得一聞,入骨三分,終生不忘,皆因非外力采製,乃一女子精魄自成。其慧心為燈蕊,燃自身釋芳,心愈賢能,燈燃愈旺,香愈芬芳,能牽魂繞夢,經年不衰,因而謂之於‘慧香’。”

警幻仙姑聞之,大為讚賞:“若此,是當名之為‘慧香’。”正是:

精魄自為蕊,

芬芳皆由心。

慧極香愈彌,

教人夢魂牽。

輕撥銀珠,慢搖玉碗,水紋淡淡,漣漪暗生,金石哐當之際,隻見一道異光射出,水麵波紋起伏,徐徐間便浮現出一人身影,警幻仙姑探身看過,道:“怪哉!她非本世之人,緣何玉缽內現其形狀?莫非其乃諸位妹妹所言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