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糞效應
在英國的一個家庭裏,有一對雙胞胎小男孩。這對雙胞胎一個非常悲觀憂鬱,另一個則很樂觀。他們的父母把他們帶到心理醫生那裏看病,想讓悲觀的孩子快樂起來,並使樂觀的孩子能夠正視生活中的困難和各種障礙。心理醫生為他們做了一個試驗:悲觀的孩子被鎖進一個放著五光十色的各種玩具的房間裏,樂觀的孩子被鎖進一個裝著成堆馬糞的屋子裏。過了一個鍾頭,他們的父母分別打開兩個房間。他們發現悲觀的孩子正在放聲大哭,他不敢去動那些玩具,因為他怕把玩具弄壞了。而那個樂觀的孩子卻正在興高采烈地鏟那些馬糞。他對父母說:“有這麼多馬糞,我知道在這附近一定有一匹快樂的小馬駒。”
這是美國前總統裏根在演講時經常運用的比喻。他告訴人們,樂觀是成功的一半。無論在多麼困難惡劣的環境裏,永遠向著光明和樂觀的方麵去思考和努力,就能獲得成功。裏根的傳奇經曆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有逆境和順境,總有痛苦和歡樂,而麵對相同的事物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想法和態度。比如同樣是半瓶水,不同的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它,因而也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樂觀者看到的是瓶子已經滿了一半,而悲觀者看到的則是瓶子還有一半空著。
生活不需要抱怨
兩個青年到一家公司求職。經理把第一位求職者叫到辦公室,問道:“你覺得你原來的公司怎麼樣?”
求職者麵色陰鬱地答道:“唉,那裏糟透了。同事之間爾虞我詐,勾心鬥角;部門經理粗野蠻橫,以勢壓人;整個公司暮氣沉沉,生活在那裏令人感到十分壓抑,所以我想換個理想的地方。”
經理說:“我們這裏恐怕不是你理想的樂土。”於是這個年輕人滿麵愁容地走了出去。
第二個求職者也被問到同樣的問題。他答到:“我們那兒挺好,同事們待人熱情,樂於互助;經理們平易近人,關心下屬,整個公司氣氛融洽,生活得十分愉快。如果不是想發揮我的特長,我真不想離開那兒。”
“你被錄取了。”經理笑吟吟地說。
我們有兩個方法來看待世界上的事物,一個是樂觀的態度,另一個是悲觀的態度。一味抱怨的悲觀者,看到的總是灰暗的一麵,即便到春天的花園裏,他看到的也隻是折斷的殘枝,牆角的垃圾;而樂觀者看到的卻是姹紫嫣紅的鮮花,飛舞的蝴蝶。自然,他的眼裏到處都是春天。
成功人士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是:成功人士始終用最積極的思考、最樂觀的精神和最豐富的經驗支配和控製自己的人生。失敗者則恰恰相反,他們的人生是受過去的種種失敗與疑慮所引導支配的。
控製生命的寬度
大概是四十年前,福建某貧窮的鄉村裏,住著兄弟倆人。他們抵受不了窮困的環境,便決定離開家鄉,到海外去謀發展。哥哥好像幸運些,去了富庶的舊金山,弟弟則去了比中國更窮困的菲律賓。
四十年後,兄弟倆又幸運地聚在一起。今日的他們,已今非昔比了。做哥哥的,當了舊金山的僑領,擁有兩間餐館,兩間洗衣店和一間雜貨鋪,而且子孫滿堂。
弟弟呢?居然成了一位享譽世界的銀行家,擁有東南亞相當分量的山林、橡膠園和銀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都成功了。但為什麼兄弟兩人在事業上的成就,卻有如此的差別呢?
兄弟聚頭,不免談談分別以來的遭遇。哥哥說,我們中國人到白人的社會,既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才幹,惟有用一雙手煮飯給白人吃,為他們洗衣服。總之,白人不肯做的工作,我們華人統統要做,生活是沒有問題的,但事業卻不敢奢望了。例如我的子孫,書雖然讀得不少,也不敢妄想,惟有安安分分地去擔當一些中層的技術性工作來謀生。至於要進入上層的白人社會,相信很難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