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從淩晨打到下午,三次全線進攻都被打退,團營長一死一傷。這樣的慘烈戰鬥,讓61師官兵始料未及。
很多人玩過兵棋類或即時戰略的遊戲,像帝國時代這種遊戲,不管什麼兵種的部隊,不管他傷亡有多大,隻要你鼠標一點,虛擬的部隊立即就會按照你的指令撲上去,把兵員數字拚到零為止。
但是,真實的戰鬥不是遊戲。
看著無數戰友就在自己身邊死去,眼看敵人的陣地前我方戰士屍橫遍地卻衝不上去,挫敗感和恐懼感很容易讓戰士們喪失勇氣,接下去的進攻也會綿軟無力。這就是為什麼在真實的戰鬥中,經常會看到進攻部隊人數眾多,卻無力反複進攻的例子,因為在惡戰之後,部隊已經怵了,鬆了,甚至軟了。
能在絕境中秉承決死的精神,麵對幾乎九死一生的結局,卻依然能勇敢衝鋒的。這就是精銳部隊和雜牌軍最本質的區別,戰鬥意誌。
而61師,就是這樣一支戰鬥意誌非常旺盛,打得起硬仗惡戰的部隊。
三次衝鋒失敗,屍橫遍野之後,61師的戰士們含著眼淚把傷員和戰友的遺體運下,各分隊重新劃分衝擊方向,步兵重新補充彈藥,火力隊重新標定射擊目標,匆匆扒了幾口飯。僅僅三個多小時的準備後,第四次全線進攻又開始了!
晚上7點半,大雪依然在下,沒有照明彈,沒有月亮,隻有爆炸的火光讓人能辨明衝鋒者的身影。122旅5團和6團的官兵再次凶猛的撲殺上去。
然而,戰鬥依然慘烈,日軍退縮在姚家灣陣地,密集火力封鎖住了所有接近的衝鋒道路,日軍機槍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射擊精準。苦戰一直持續到九點多,已經激戰一個多小時的61師戰士依然不肯放棄,頑強的往前擠壓著,但卻始終不能摧垮日軍陣地。
眼看這場全線進攻又將無奈終止之際,奇變突生。姚家灣南麵河對岸,突然槍聲大作。
原來,日軍控製的兩個大居民點,渡過蘊藻浜,以北首先是紀家橋,再往北是姚家灣。每個居民點之間幾乎都有小河間隔。相比之下,姚家灣更深入中國軍隊陣地,因此雙方爭奪的焦點一直在姚家灣,紀家橋這邊的日軍隻是和中國軍隊隔河槍戰,戰鬥並不激烈。但這回,中國軍隊卻冷不防一刀砍向了紀家橋以北,姚家灣以南地區。
這是一次成功的奇襲,而這次奇襲的故事,戰後被越傳越神。
我軍苦戰,自己達申未已,勢瀕危。六十輩者大忿,慷慨請決死,各纏大爆彈環其胸背及四體,並以火油濡上下衣,分伍潛入敵陣,突撲地搪掌,彈齊發,骨肉皆糜碎。賊出不意,當者亦糜碎;遠近相應,倉卒中,賊以為大軍襲至,遂大潰。我軍趁勢遂北,十餘裏而後止,浜水為之不流。”
慷慨赴死,與敵集體同歸於盡。這樣的故事,無疑讓人為之震撼激動。而故事的版本也越傳越多,比如還有趁著敵人熟睡,摸入敵營,與敵同歸於盡的。
然而,故事終究隻是故事,卻並非事實。
紀家橋血戰,自晨至夜,12小時內中國軍隊四次全線進攻。日軍想熟睡,他睡得著嗎?7點半到9點,別說仗正打得激烈,就是不打仗也不是睡覺的點啊。
何況如此狹小正在激戰的日軍陣地,60個人如何能潛入?而且但凡是人肉炸彈,都是要擠到人堆裏,起碼是要靠近日本人才有作用的,可六十個人潛入,要想不被敵人發現,卻又得離日本人遠一點,還要能做一齊拉響炸彈,這樣互相矛盾的集體自殺式攻擊,其實根本沒法做到。至於“搪掌,彈齊發”,在激烈的槍聲和爆炸聲中,還想拿“搪掌”的聲音作為一齊拉炸彈的暗號,更是富有想象力。
那麼,在傳說的背後,這到底是一場怎樣的奇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