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隻是一個很小的戰場調整。不論是梁團長還是第一線的駱連長,都是這麼看的。然而日本人不這麼看。
因為虹口日本“黑租界”太空虛了,大家都知道的,上海租界隻有法租界和公共租界。日本其實在上海沒有租界,原本在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提出在上海建立租界的要求,已經被清政府應允。但是劃定的楊樹浦,已經是英美租界的邊緣,日本人敢跟俄國人叫板。可真要在那時候,跟英國人叫板,妥妥的會給滅了。日本人當然不肯要楊樹浦周邊作為日租界。一來二去的,日本在上海謀奪租界就落空了,後來,日本人大量在虹口聚集,試圖造成既定事實,但都沒有成功。所以有權利在浦江之上行駛租界駐兵,並合法的,隻有英美法三國,而虹口就成了日本“黑租界”。
虹口隻有70名陸戰隊員,卻要看守那麼長的邊界,經不起中國軍隊任何大規模進攻。一旦被中國人衝進日僑密集的虹口“黑租界”,想想後果,植鬆少將後背都要發涼。
植鬆少將並不知道,其實,中國人根本就沒打算攻進日本人的“黑租界”。19路軍的青年軍官們倒是很想一鼓作氣殺進去,但是一到高層,不論是南京方麵還是上海前線,都指望日本人知難而退,根本就沒打算衝進去端日本人的老窩,怕戰事擴大更不好收場。
於是,日軍陸戰隊迅速抽調兵力向屈家橋增援,甚至把吳淞方麵的那一百多軍艦水兵組成的臨時陸戰隊都抽調過來增援。而中國人卻渾然不知,一個連隊級別的行動居然捅了這麼大的馬蜂窩。
日軍的反應速度也非常迅速,7連的防禦工事還沒完成,日軍的反擊就開始了。這裏麵,固然是因為日軍有裝備優勢,機動迅速。但這第一個回合還是能看出兩軍的差距。正如戰後19路軍戰後總結說的那樣:“我軍工作力(構築工事)太差,而敵之機動力異常靈敏之故”。
中國軍隊缺乏工事依托,甚至沒有地形掩護,而日軍陸戰隊步兵的進攻卻能獲得虹口公園日軍野炮的支援。日軍步炮協同,而7連官兵還得不到友軍的支援,因為屈家橋距離江灣鎮有段距離,形成了一個狹長的突出部,“突出殊甚”,附近陣地的友軍火力難以鉗製日軍。而日軍火力不但凶猛,而且射擊準確性,尤其是日軍機槍的射擊精確性很高。暴露在敵軍火力網之下的第7連孤軍奮戰,頓時死傷慘重。
眼看情況危急,梁團長趕緊命令第三營代理營長古煌帶領第8連和機槍連趕去接應。進攻的日軍其實本身也沒有多少兵力,發現中國軍隊趕到兩個排就迅速後撤。但是中國軍隊的指揮官沒有掌握好前進時機,在沒有聯絡確實查明敵情的情況下組織追擊,結果日軍撤退是交替掩護,而追擊部隊以為已經被友鄰部隊占領的地點依然還在日軍掌握中,行進中又遭到日軍火力的殺傷。部隊雖然將日軍驅逐了一段距離,卻無法鞏固屈家橋陣地。
下午6點,中國軍隊參戰的三個連被迫放棄屈家橋,撤回江灣鎮。清點人數,戰死18人,傷53人,還有4人失蹤。而日軍方麵的統計,2月9日,陸戰隊在上海的全部傷亡也隻有戰死7人,傷20人。
這場前哨戰,規模並不大,但是61師依然深為震動,因為這樣一次小戰鬥就出現如此高的傷亡率是前所未有的。按照戰後報告的說法,“此次損害,按連單位算,實為屢次戰役所未有。”
這樣的武裝搜索,在江灣北麵也在不斷進行,接連幾天,雙方通過這樣的一連串搜索和反擊,試探著對方,了解著對方。也通過這樣的前哨戰,雙方逐步在上海北郊,形成了一條新的戰線。
在這一連串小規模接觸外,雙方卻一直沒有大的戰鬥,戰局也慢慢的穩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