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培養和提高孩子文藝活動能力的方法(1 / 3)

舞蹈、音樂、表演、創作、攝影、書畫不僅為作家、藝術家們所獨具,還是孩子們的天賦所在。之所以沒有人人都成為作家、藝術家,是因為父母和老師沒有培養、啟發、引導及充分挖掘和發揮他們的這種潛質。

1.孩子提高舞蹈素質的方法

(1)練習舞蹈有什麼益處

舞蹈,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表達情感的活動。

嬰兒在剛出世時就全身亂動,稍大以後更是喜歡又蹦又跳。這都是一些不成熟的舞蹈動作,反映了兒童具有強烈的舞蹈欲望。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動作是一切知識的源泉。”

舞蹈其實是一種身體的造型藝術,它以連續的人體動作和有節奏、有組織地變換身體姿態來表現藝術形象。舞蹈一般和民間音樂有密切的聯係,通過音樂的節奏配合,把人的動作變成藝術形象。

孩子學習舞蹈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勻稱地發育,養成樂觀、開朗、活潑的性格,培養勇敢的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以及遵守紀律、舉止文明的良好習慣。

(2)孩子如何欣賞舞蹈

平時,孩子們總是有一些機會欣賞舞蹈,比如看電視、看文藝表演等。怎樣欣賞舞蹈呢?

舞蹈是人們為了表達內心的情感而產生的。舞姿和舞步借助情感的動力而流動變化;舞蹈的形象是舞蹈創作者經過主觀情感的融化,借助藝術的想像而構成。舞蹈的表現內容是高度概括、凝煉的。因此,觀賞舞蹈要從舞蹈整體表現的情緒去感受,去引起生活的聯想,尤其是一些意境性的舞蹈。像《荷花舞》,需要通過朝陽初升,朵朵荷花隨風蕩漾的優美意境,聯想到祖國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幸福情景。

舞蹈不是直接對生活作照相式的複製,或者僅僅用人體動作去模仿某一種生活動態。舞蹈創作者可以發揮藝術聯想,借助客觀事物來表現情感。在舞蹈中人體扮演的花鳥蟲魚等自然界的萬物,都好像有了靈性,充滿著豐富的情感。

欣賞舞蹈也就不能和實際生活完全等同起來,不應該隻看個別動作像不像,而是要看舞蹈中表現的情感可不可能存在。隻要是合乎人的情感發展,舞蹈的情緒可以允許表現得比生活中更強烈,舞蹈的藝術形象允許塑造得比生活中更誇張。

所以,欣賞舞蹈時要去感受舞蹈者和設計者的創作意圖,要去體味那由身體動作表現出的情感。總之,欣賞舞蹈不僅僅要“看”,還要“聯想”,還要“有感”。

(3)怎樣記熟舞蹈動作

怎樣快速而準確地記熟舞蹈動作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和人的習慣來決定、根據節目形式而定,可以按音樂的主旋律來記、按節目內容分段記、也可按動作的運動規律來記、還可以按舞台移動線來記。總之,無論以什麼方法,都需要在短時間內,將整個節目的動作學會並牢牢記住,以便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舞蹈動作的掌握,要靠多練習,在練的過程中逐步掌握規律,體會要領,揣摩風格特點,將動腦筋多想和動體力多練緊密結合起來,手到心也到,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舞蹈動作是由節奏組織起來的有規律的動作,節奏是感情起伏,動作大小、快慢、強弱、沉浮的表現。隻有將動作按規定的節奏做好,才能使動作成為表達感情的手段。所以通過節奏的規律也可以記熟舞蹈動作。

(4)學習舞蹈要注意什麼

學習舞蹈首先得做好準備,學舞前要活動一下身體各關節,動作起來才運用自如,隨心所欲,不至於僵化生硬甚至引起外傷;要了解舞蹈動作要領以及風格特征,多看示範動作,注意動作與動作之間是如何銜接、組合與組合間是如何變化的,同時進行認真的思考,使節目內容、動作韻律在自己的頭腦中有一個基本概念。

做好準備後,在看、聽、想的基礎上,開始學習具體的動作。一個動作是由身體各個部分統一構成,學習時一般從舞步開始,弄清舞步的做法和應有的姿態;然後學習上身動作,再學習手臂和頭頸的動作。當舞步、上身動作、手臂和頭頸的動作分別學會以後,再進行各部位動作的有機結合。學習舞蹈的過程,就是從學習單一的舞蹈動作開始到學習舞蹈動作組合,進而再按節目的舞段學。在學習舞蹈時,必須注意動作中是以身體哪一部分作為主動部分,哪一個部分該用勁,哪一個部分不用勁或少用勁,哪一個部位是輔助部位。要求從某一個動作或動作的相互銜接中去掌握住剛柔、緩急和快慢的不同需求。

2.孩子提高音樂素養的方法

(1)找到自己的“音樂細胞”

有的同學認為自己沒有音樂的細胞,因此,不敢開口,一遇歌唱活動總是不願意參加。

音樂是大腦細胞發育的“催化劑”。對於人的大腦來說,它的主要作用是開發人自身很少使用的右腦。右腦主管人的形象思維,具有知覺、認識幾何空間和音樂繪畫等功能。大多數同學從小習慣用左腦支配右手,致使左腦承擔的會話、計算、邏輯思維過重,而右腦的“開工率”不足。如果用音樂訓練自己的右腦,不但使自己具有“音樂細胞”,而且也發揮了本身的智力潛能。

如果自己多學會唱一些有益的歌,不僅鍛煉了注意力、記憶力、模仿能力,而且在流暢歡快、變幻無窮的音樂旋律中,猶如插上飛翔的雙翅,將啟發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擴大視野,喚起對美的追求。這時你就有了“音樂細胞”。

法國大作家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字,一把是音符,一把是文字。”從現在就開始鍛鑄這三把金鑰匙吧!

(2)學習視唱需要注意的事項

為什麼一些經過音樂訓練的同學,不依靠任何幫助,也不經過預習,就能根據曲譜把一首生疏的曲調準確地唱出來呢?

這是經過視唱練習的結果。視,就是看。視唱,也就是一看就懂,就會唱。在視唱練習中,要掌握好以下幾點:

√音準。就是以調式為依據,訓練中牢牢地掌握主音和主和弦。

√節奏感。訓練的目的是培養速度感、節拍感和正確的音值關係感。

√分句。是表現作品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根據樂曲的內容正確劃分樂句,在分句的地方進行呼吸和頓挫。

√多聲部視唱。即通過努力協調各聲部,使它們在音準、節奏等方麵融合為一體。

√指揮。在視唱訓練中,必須邊唱邊指揮,鞏固演唱者的節拍感和節奏感。

隻有經過長期的努力練習,掌握豐富的樂理知識,視唱才會成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①進行唱歌的基礎訓練

唱歌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文藝活動。你知道怎樣才能使我們的歌聲更優美動聽嗎?

唱歌最基本的要求是把曲調唱準,不跑調。音高和節奏都應按樂譜的要求演唱,並將歌詞配合在一起。一般來說,音唱不準有兩種情況:一是缺乏視唱練耳的音樂基礎訓練,特別是“4”音或“7”音往往偏高或偏低。這就要求平時多練習,跟鋼琴或電子琴一起輕唱。二是可能輕唱很準,放聲高唱就跑調了。這主要是不會控製聲音,平時可多唱些練習曲加強聲樂的基礎訓練。

在節奏方麵,剛開始可用手或腳打拍子來助唱,直到完全掌握了樂曲的基本節奏後才可以在速度上作適當的自由處理。此外,還要注意演唱時的分句,可以根據歌詞和音樂安排好換氣的地方,使別人聽起來清楚、自然。

學習歌唱千萬不能忽視歌唱的基礎訓練,“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了基礎,才能攀登藝術的高峰。

②培養節奏感

音樂必須依靠一定的速度和節拍建立節奏才能優美動聽。節奏感的訓練應從速度、節拍和節奏3個方麵進行。

√速度感訓練。要學會用手打拍子,控製速度和節奏的疏密變化。

√節拍感訓練。要把握住出現在強拍上的重音。比如,解放軍踏著整齊的步子,伴著軍歌,威武地走過來了,他們的右腳總是踏在強拍的重音上。

√節奏感訓練。節奏是音樂生動、活躍並產生推動力的因素。節奏感的訓練主要是掌握好節拍的變化。

我們在進行節奏感培養時,可以在口唱樂譜的同時,右手敲著節奏,左手打拍子;還可以用口唱、拍手、跺腳、拍擊身體部位的方法訓練。

節奏感不光在歌唱中的作用很重要,在欣賞音樂時也能夠使我們把握音樂的旋律,增加對音樂的審美感受。

③掌握正確的歌唱姿勢

如果一個人有比較好的歌唱技巧,那麼唱出的歌就會給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情舒暢。

歌唱的技巧就是唱歌的基本方法,包括姿勢、口形、呼吸、咬字、發聲等。正確、良好的歌唱姿勢,是歌唱發聲的基礎。如果姿勢不正確(如仰頭、伸頸、凹胸、夾肩、挺肚等),就會影響呼吸、發聲和歌曲的表達。

正確的歌唱姿勢應該是:身體自然直立,雙腳稍微分開,也可以一前一後,但身體的重心要穩;雙眼平視前方,前胸微挺,雙肩稍向後張;小腹微收;臉部表情自然、生動;精神飽滿、振奮;不要用手或頭打拍子。這樣的歌唱姿勢不但有利於呼吸、發聲,而且有益於孩子的身體健康,有益於培養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麵貌。

④保持良好的呼吸循環

你欣賞過合唱隊演唱歌曲嗎?在合唱藝術中循環呼吸是一種藝術處理方法,它也稱為鏈式呼吸。

在合唱作品的演唱中,有時一個長時間的延長音或樂句或段落,因為藝術處理的要求,需要一口氣唱下去,中間不許換氣,這時便常常采用循環呼吸。合唱隊員不統一換氣,而是在不同的時間陸續換氣,這是為了保持歌唱的連續、流暢和高低起伏。在吸氣時,要輕輕地中止歌唱,保持換氣以前的麵部表情、口形,然後輕微地擴張腰腹部,迅速吸氣,再順著集體的音響所要求的力度和音色,悄悄地加進去,使整體的音響不受影響,使聽眾感到好像是一口氣唱下來的。

循環呼吸是合唱藝術中特有的手法,常用來表現連綿不斷的效果。如果樂句(段)是漸強或漸弱,則要特別注意順著力度的發展而中止或加入,千要不要使個人聲音突出,破壞合唱效果。

歌唱中運用正確、合理的呼吸法能直接地影響到歌曲是否優美動聽,感情是不是豐富,歌曲的旋律是不是流暢自然。經過認真的訓練後,你會在歌唱時感到胸腹式呼吸法是一種理想的歌唱呼吸法。

⑤進行唱歌的語言訓練

說到歌唱中的語言訓練,有的同學會認為歌唱用不著語言訓練,誰都會唱歌,把字音唱清楚有什麼難的?但你知道為什麼有的人唱歌聲音清晰、圓潤,使人心曠神怡;而有的人聲音含糊不清,嘴裏像含著雞蛋一樣,沒有美感呢?

歌唱語言和我們平時說話的語言不同,它是經過藝術加工後的一種表達手段。比如《我愛你,塞北的雪》這首歌中“你是春雨”的“雨”字要延長6個節拍,這就跟我們平時的說話有很大的差別。

我們在唱歌時,應該把每個字都唱得真切,做到吐字清楚、字字珠玉,隨著旋律的起伏使字字自然流暢,不含混,不拖泥帶水。所以,要唱好一支歌,不但要具有發音技術的基本功,同時也要掌握吐字清晰的語言基本功。

⑥學好咬字和運用口型

為什麼有的人唱歌吐字清晰,腔調圓潤呢?這主要是演唱者咬字準確和有適當的口型。

如果隻追求聲音的洪亮而不重視咬字,就會使我們的歌聲形成隻有聲音而辨不清字的毛病。聲音從喉頭發出到口腔,要用唇、舌、齒等器官,將聲母(子音)咬清楚,並且改變口腔形狀,正確地唱出每個字所包含的韻母(母音)。比如唱“他”(ta)字,要先咬清“特”這個聲母,緊接著很自然地唱出“阿”音,這時,口腔的形狀呈扁圓形。如果口型不對,成了扁平形,則會發成“替”(ti)音;若口型成圓型,又會發“拖”(to)音。韻母的口型位置與漢語拚音或英文“a、e、i、o、u”基本上是一樣的,隻不過歌唱時略有誇張。

咬字清楚,口型正確能夠使我們的歌聲更加悅耳動聽,這也是唱好歌曲的一項基本功。

(3)如何更好地欣賞音樂

美妙的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怎樣才能更好地欣賞音樂呢?

欣賞音樂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名稱、時代背景和民族特征以及作者等。如瞿維的交響詩《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悼念和歌頌中國近代為人民解放而犧牲的人民英雄的。作者通過音樂表現了對革命先烈的懷念,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民族特征。

其次,要了解作品的標題。標題是說明作品內容的文字,如我國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在作品前有一段樂曲說明。

第三,要知道作品的曲式和體裁。曲式是音樂的結構布局,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回旋曲式、奏鳴曲式等。體裁就是音樂的品種,如歌曲、舞曲、進行曲、敘事曲、夜曲、序曲、交響曲等。

最後,還要了解一些音樂語言。如節奏、旋律、和聲、音色、調式和調性等。

孩子欣賞音樂應當經常聽一些內容健康、旋律優美動聽的音樂,也可以欣賞一些現代音樂,比如搖滾樂、電子音樂等,提高欣賞水平,拓寬知識麵。

(4)怎樣培養用其他藝術形式表達音樂的能力

在很久以前,原始人用歌舞來表達感情,最早地把音樂和舞蹈結合在一起。這說明了人的身體對於音樂有一種本能的反應,這種本能經過一定的訓練培養就成了表達音樂的一種方式。

“體態律動學”就是訓練學生用身體各器官作為樂器,來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的一門學問。這些動作並不是簡單地晃動身體,也不是複雜的舞蹈動作,而是把對音樂的感受、理解用各種貼切的動作表達出來。

(5)怎樣在音樂欣賞中培養聯想力和想像力

當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時,我們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鍾表的形象,這就是聯想力的表現。在音樂欣賞中,我們的腦海中也會隨著音樂想像壯麗的山川,奔騰的大江,遼闊的草原,小鳥的鳴叫,盛開的花朵等各種各樣的形象。

怎樣才能在欣賞音樂時展開豐富多彩的聯想呢?首先,要積累生活和客觀事物的表象和特征。隻有有了豐富的生活積累,見聞廣博,才有可能使聯想和想像插上飛翔的翅膀。如果我們沒有見過鍾表,根本就不會由“滴答”聲想到它。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音樂的標題。表意性標題,就是標準本身概括了音樂的基本內容。如《天鵝》、《旱天雷》等。

在音樂欣賞中展開豐富的聯想,這對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讓孩子們在音樂美妙的天地裏翱遊吧!

——家教忠告

3.孩子提高表演能力的方法

(1)進行戲曲表演應注意哪些技術方法

孩子在文藝活動中進行戲曲表演應注意五種技術方法,稱之為“五法”。是指手、眼、身、步、法。

“手”,是指手勢,因角色的年齡、身份不同而異。如雲手,通過雙手、兩臂相互協調的動作,構成舞蹈化的姿態,用以表現不同人物的精神氣度。

“眼”,指眼神。通過眼神的變化,反映角色的喜怒哀樂,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特別是主要角色上場或下場以及一節舞蹈動作完畢以後有個短促的停頓,稱為亮相。這時的眼神,更集中表現了人物的精神狀態。

“身”,指身段。是演員在舞台上表演的各種舞蹈化的形體動作。包括舉手投足、上馬下馬、捋須甩袖、亮相、望門等。

“步”指步法。小生步法瀟灑,花旦步法輕盈,花臉步法豪邁。步法也有多種多樣:有似微風吹動浮雲逐漸移動的雲步,有表現匆匆行進的蹉步,有表現心情緊張跌倒後仍欲前進的跪步,有表現醉漢步履踉蹌的醉步等。

“法”,“法”為“發”之誤字,指戲曲表演中的“甩發”技術,是前麵四種技術有機結合的表演方法。演員通過舞動頭發或發綹來表現人物的激動心情。這種甩發功,一般包括甩、揚、帶、閃、盤、旋、衝等多種甩法。

(2)如何表演好戲劇的程式化動作

不論京劇、昆曲,還是越劇、黃梅戲,演員們在表演關門、推窗、上馬、登船等虛擬動作時,都有一套基本固定的格式,叫程式動作。表演程式化是戲曲表演的一個重要特征。

戲曲的程式動作都有一個統一的名稱。例如,“亮相”就是主要角色上下場時或一節舞蹈動作完畢後一個短促的停頓,通過塑像式的姿勢,突出顯示人物的精神狀態;“趟馬”,通過成套的連續動作,表現人物策馬疾行;“吊毛”,演員身體騰空後,兩腿伸直並攏,向前翻躍,以脊背著地,表現生活中急遽猛烈的跌滾動作;“臥魚”,是表演彎腰下蹲的嗅花動作。

表演的程式化是生活動作的舞蹈化。戲曲表演動作,要求具體,讓人看得懂,但不是生活動作的照搬,需要把動作美化、節奏化。

程式化動作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表現千姿百態的生活,就要創造性地運用、改造和豐富舊有的程式,不斷創造新的手法,發展程式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