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病講究望、聞、問、切。望氣色、望神、望舌、聞聲音、聞氣味、問症狀、切脈、觸摸病痛處及腹部等是中醫最常用的診斷方法。在四診中,望診位列第一,是最重要的診斷手段,古人有“望而知之謂之神”之說。很多人在看病時,有一種誤解,認為脈診最重要,見到醫生,一言不發,手腕一伸,請醫生摸脈,摸完脈後,請醫生說病。若醫生診脈後說出的症狀與患者的自覺症狀相符合,患者即認為醫生水平高,值得信賴;不然,可能就不會吃這位醫生開的藥了。其實,一個有經驗的醫生通過望診就能把患者的症狀說個八九不離十,再加上脈診,準確率就更高了。
老年朋友見麵常說:“最近氣色不錯啊!”氣色是個非常重要的東西。中國有個成語叫“神清氣爽”。神與氣關係密切,氣足則神旺,眼睛明亮,炯炯有神;氣衰則神誌委靡不振,懨懨欲睡。麵色也很重要:麵色紅潤,代表氣血充足;麵色委黃或者蒼白,則代表血虛不華。望診、聞診最實用,也比較容易掌握。而脈診比較難掌握,即使專業中醫師,熟練地運用脈診也有一定的難度。許多脈診的專著都這樣說:“心中了了,指下難明。”脈理、脈訣背得很清楚,手指卻不一定摸得準確。
因此,我認為重點要教會年輕的父母學會一點望診的常識。了解了這些常識,父母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及時地觀察寶寶氣色的變化,從而早期發現寶寶身體的不適,以便及早製定對策,防患於未然。
一個月光皎潔的晚上,我與夫人去散步,夫人說,今晚月亮周圍有月暈,明天肯定要刮風。這就是典型“月暈而風”,還有下半句叫做“礎潤而雨”。這裏的“礎”,是指以前蓋房子打地基用的石頭,我們現在經常說的“基礎”就是由此而來。石頭濕潤了,就說明天快要下雨了。“月暈而風,礎潤而雨”這個成語就說明任何事情發生之前都是有先兆的。
十多年的臨床實踐與養育孩子的經驗告訴我:孩子在感冒前是有征兆的。也就是說,感冒不是無緣無故地就找上門來,在感冒之前,孩子的身體狀態已處在瀕臨感冒的邊緣,而且有跡可尋。
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蛋裂了縫是基礎,用哲學的詞彙講,就是內因;蒼蠅是蛋變壞的條件,是外因。內外因相互作用,蛋才能變質、變臭!
感冒也是一樣,內因就是身體狀態,自身的身體狀態不好是基礎;外感風寒之邪是條件,是外因。自身身體狀態好,即使觸冒風寒,也不會感冒,中醫上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就孩子感冒來說,結合我自己多年來的經曆,火熱內存與食積胃腸就是感冒的基礎,是內因,外感風寒是條件,是外因。難怪許多家長感歎,因怕孩子感冒,及時地添加了衣物,可是,防不勝防,孩子還是感冒了。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具備了感冒的基礎——體內火邪或者食積已經形成。體內火邪與食積形成後就會表現出各種症狀,這些症狀就是孩子感冒的征兆。
那麼,孩子感冒之前有哪些征兆呢?
較常見的共有7大征兆。
眼眵
我們的眼瞼上長有一種腺體,叫作瞼板腺。瞼板腺開口在瞼緣上,排成整齊的一行,上眼瞼30~40個,下眼瞼20~30個。瞼板腺分泌出的油脂可以滋潤瞼緣,防止淚液外溢而侵蝕皮膚。我們晚上睡覺時,這些油脂可以使眼瞼閉合得更加緊密,防止淚液蒸發,不致造成角膜幹燥。當這些油脂與白天進入眼睛裏的塵土以及淚水蒸發後的殘留物混合在一起時,就形成了所謂的“眼眵”。(有的地方也稱為“眼屎”或“眵目糊”)
如果孩子突然有很多眼眵,同時還伴有眼睛刺癢、發紅,那就要去醫院檢查,看是否得了“紅眼病”。
一般情況下,眼睛沒有毛病的人很少有眼眵,甚至見不到。可是有的人睡醒後眼角滿是眼眵,眼眵太多的時候,甚至把眼瞼粘住,使眼瞼不容易張開。如果不伴有眼睛刺癢、發紅等眼瞼、結膜發炎症狀時,眼眵太多就是肺熱的一個典型表現。同時會伴有大便幹結、口臭、舌質紅、苔厚等症狀。
孩子早晨起床時,眼眵非常多,睜眼的時候非常費勁,家長需要用毛巾給他擦一下才能讓他睜開眼,這就說明孩子的肺熱已經形成了。如果不及時清除肺熱,那麼隻要稍微傷風,孩子很快就會感冒的。
處理對策:
孩子如果吃母乳,母親一定要注意,不要吃辛辣的食品,不要吃易上火的食品,諸如羊肉、狗肉等,因為母體內的火熱之邪會通過奶水傳遞給孩子。古人講:“母食熱則乳熱,母食寒則乳寒。”前些日子,一個6個月大的孩子便秘,五六日不大便,口中酸臭味,舌苔厚。我看了後說,孩子內火太大,才導致大便幹結,數日不大便。孩子媽媽問:“這麼大的火是怎麼形成的?”我解釋說:“一方麵,孩子先天性的火熱體質,另一方麵,與後天的飲食與和添減衣被的情況有關。飲食與母乳有關,而母乳又與媽媽的飲食有關。”聽到這些話,孩子媽媽回憶說:“我上周吃羊肉火鍋,還吃些辣椒。”是啊,哺乳期的孩子突然的便秘與媽媽吃火鍋、辣椒的關係很緊密。為了孩子健康,處在哺乳期的媽媽以後要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