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都喜歡父母對他一心一意的關注,最起碼能做到短時間
內對他的專注!快下班的時候,表妹打電話給我說:“姐,你今天別回去了,去幼兒園幫我接下越華吧?單位有點事兒,我可能接不了她了,越華書包裏有家裏的鑰匙,我忙完就回去。”
“嗯,好的。你看吧。早說讓你買房子的時候離我近一點,這樣越華就可以去我家裏了嘛。”“好妹妹,你今天晚上就住我們那邊吧?孩子換了床睡不
著的。”“好好好!反正我們姐妹也好久沒有聊天了!”回到家,看時間還早,我就和小侄女兒玩起遊戲來。“喀嚓”,門開了。正玩得好好的越華,一個縱身跑去迎接媽媽。“媽媽回來了?”“回來了,寶貝在家聽話嗎?餓壞了吧?媽媽馬上給你做飯。”“寶貝很聽話的,媽媽,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姐,今天想吃什麼?做酸菜魚行嗎?”表妹打斷了越華的
話,問我。“隨便。你做什麼我吃什麼。”“媽媽,媽媽,我要告訴你一個好消息……”越華還興奮地
媽媽,今天油一會我們學校發生的就熱了,蒜事情可多了……和醋在哪?
王小虎今天成了同學們敬佩的“狗熊”。是嗎?快跟媽媽說說……當孩子主動找我們談話時,我們應該仔細聆聽!
說著。
“我的醋在哪裏呢?還得洗點酸菜……”小妹不停地嘮叨著作料,全然沒聽進越華的一句話。
小侄女耷拉著腦袋從廚房走出來,很失落的樣子。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書,去找小妹說道說道這個問題了:怎麼可以對孩子這種態度呢?
……
當然,我不否認小妹是愛孩子的。她隻是忽視了孩子的需要,在無意中傷害了孩子。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衣食住行,她們還需要一個豐富的精神糧倉。他們需要得到別人的關心、理解與支持,他們需要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衣食住行隻是作為一個行為人必須的基本條件,而精神食糧也是不容匱乏的。
保護孩子的心靈不受傷害,關心孩子心靈成長的曆程,孩子才能真正健康的成長。我們怎麼可以漠視孩子,對孩子興奮的心無動於衷呢?
孩子主動地與大人溝通,這非常好。我們可以通過這樣自然地交流了解到孩子最新的狀況。有些家長又是調查又是審問才能得到的答案,我們在愉快的談話中就能得到這不是很好嗎?怎麼可以忽視這樣一個好機會。
而且,想過漠視孩子會對他們造成多大的傷害?原本那麼興奮地想告訴媽媽一件事情,也許孩子期盼著媽媽和她一樣開心,也許孩子想像著媽媽比自己還開心……但是,你的漠視打破了這個夢,還給孩子一個“我不關心你,你的事我沒有興趣聽”的錯誤印象。
要知道,孩子的心是非常脆弱的,他們經不起太過嚴峻的考驗,他們也不敢用爸爸媽媽倒底愛不愛我來“磨折”自己,這會讓他們失去自我的。
越華一遍一遍地找機會想告訴媽媽一個好消息,看得出來,她也希望媽媽聽到這個消息後很高興。但是,媽媽給她潑了一盆冷
水,這盆水就好像為了澆醒她“別做夢了,你的事,我一點也不關心”一樣。
可以想像,當一個孩子收到這樣的信息時,她的心情會怎樣。媽媽真的不關心越華嗎?當然不是了,不然也不會因為怕越華換了床睡不好覺而叫我接小家夥兒回家。但是,當孩子想和媽媽說兩句話的時候,她的表現真是差極了。
也許我們能理解,快到吃飯的點兒了,做飯是很正常的。剛剛進屋,就鑽進廚房的媽媽一點也沒有偷懶,她也是想讓孩子早點吃上熱飯而忙碌呢。但是,幾分鍾,或者說幾秒鍾,你都擠不出來嗎?
孩子現在最想要的不是飯菜,不是你自以為對她好的付出,而是需要“借用”媽媽您一點時間,聽她把話講完。
可想而知,這樣的場景上演次數越多,那媽媽和孩子的距離也將拉得越遠。久而久之,孩子便不會有興趣給媽媽講學校裏發生的事情,或者自己的一些新想法了。說了也等於白說,那還說它幹什麼呢?孩子可不想證明“媽媽的確不關心我”。於是,等你想起來要問孩子一些近況的時候,可能得到的答案就隻剩下“沒什麼”、“湊合”或者“還行吧”。
心與心越走越遠,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將越來越不了解她們了。這樣的弊端不言而喻。如此的親子關係,怎麼能及時的糾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