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偶然,人生短暫,人應當怎樣度過一生,這是每一個有靈魂的人在人生的某一時刻必定會思考的問題。在人生大部分的時間,人忙忙碌碌,很少會去想這個問題。隻有偶然獨處時,或在無眠的靜夜,這個令人惆悵的問題才會突然來到我們心中。
福柯的人格魅力之一在我看來就是他極力倡導並一生不懈實踐的“生活美學”。有一次,福柯對德雷菲斯和拉賓說:“使我驚訝的是,在我們的社會中,藝術隻與物體發生關聯,而不與個體或生命發生關聯……每一個體的生活難道不可以是一件藝術品嗎?”“注釋3”福柯的一生,潔淨,高雅,我行我素,超凡脫俗。對於生活,福柯充滿審美的熱情,他力圖使自己的生活具有美的形式和美的內容。他不僅使自己的生活成為一件美不勝收的藝術品,也倡導人們將他們的生活塑造成藝術品。
福柯是一個有著非凡創造力的人,這種創造力不僅表現在他的研究工作中,而且也表現在他對自我的塑造中。畢其一生,他在不斷地實踐著他自己所倡導的生活美學,他不斷地改變自己,創造著“某種根本不存在、我們一無所知的東西”,即一種具有不同的靈魂和不同的肉體的不同的人——一種“極新極美的人”。他說:“問題在於知道怎樣支配自己的生活,才能讓它具有更優美的形式(在別人眼中,在自己眼中,在自己將要成為榜樣的未來一代人的眼中)。這就是我所要重建的:自我實踐的形成和發展,其目的是為了把自己培養成自己的生活的美學的工程師。”“注釋4”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創造藝術品成了一種職業性的活動——由畫家作畫,由雕塑家雕塑,由音樂家作曲,由文學家寫小說,由攝影家拍照。而這些人隻占人口的極小一部分,也許連百分之一都不到。我們絕大多數的人,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變得與藝術無緣。福柯卻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不但可以而且應當成為一件藝術品。這是多麼美好嗬。僅僅想到有這樣的可能性,就令人興奮不已。
當福柯說生活可以是一件藝術品時,他提供了什麼樣的依據呢?他的依據首先在於自我並不是事先給定的,而是由我們每個人用一天一天的生活創造出來的。不能否認,我們的生活和自我正是我們自己做出的一係列選擇的結果。無論我們是貧窮的還是富有的,無論我們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無論我們是智慧的還是愚昧的,在很大程度上,這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結果,都是我們對自己生活的塑造。因此,福柯說:“從自我不是給定的這一觀點出發,我想隻有一種可行的結果:我們必須把自己創造成藝術品。”“注釋5”
福柯曾自稱為“一個尼采主義者”。他關於生活應當成為藝術品的思想與尼采一脈相傳。尼采在《快樂的科學》裏說,人應該創造自己的生活,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日常生活賦予它一種風格:“給人的個性一種風格——這是一種崇高而稀有的藝術!”“注釋6”尼采還說過,真正的自我“並非某種存在於那裏可以被找到或被發現的東西,而是某種必須被創造的東西”。“注釋7”
按照福柯和尼采的看法,人的自我是被發明出來的,而不是被發現出來的。發現是去找到一個已經存在的東西,而發明卻完全是無中生有。如果人的自我是被發明出來的,人本身就沒有任何不可改變的規則、準則或規範,也就不存在什麼隱藏在外表之下的本質。因此,畢其一生,福柯一直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為抗拒“說出關於自己的真實情況”這一命令而進行著一種“遊擊戰”。他堅持認為,一個理想的人“並非那種努力去發現他自己、他的秘密的‘真實’的人,而是那種力圖發明他自己的人”,是那種不受傳統道德羈絆約束的人。“注釋8”
與尼采一樣,福柯也認為,人的本質——假如人有本質的話——並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固定的、普遍的東西,而是由許多帶有曆史偶然性的規範和準則塑造而成的,而那些規範和準則,又是由每個人都必須在其中成長的風俗、習慣和製度所規定的。所有的文化都為生活於該文化之中的人們灌輸了各種各樣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規範和道德習俗。從我們一降生到人世開始,從我們牙牙學語時開始,我們就在某種規範和習俗中生活,其中最典型的是語言,沒有人可以脫離開幼年的語言環境。對於這些規範和習俗,一個沒有創造力的人會循規蹈矩,亦步亦趨;而一個有創造力的人卻會在自己的生活和自我塑造的過程中對這些規範加以改變。這就是福柯多次提到的“改變自我”的內涵。
在人對自我和自己生活的塑造中,改造自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福柯一生在不同的場合,反複地談到過他對自己的不斷改造。福柯曾說:“不要問我是誰,也別要求我一成不變。”“注釋9”他還說過:“在我眼裏,人們的研究工作總是同所謂的唯美主義聯係在一道,包含了對自我的一種改造……我像條狗一樣地工作,而且像條狗那樣地工作了一生。我不關心我所做的工作在學術上的位置,因為我的問題在於對自身的改造。”“注釋10”在生命的最後歲月中,他對一位美國記者說:“在生活和工作中,我的主要興趣隻是在於成為一個另外的人,一個不同於原初的我的人。”“注釋11”
福柯一生鍾情於古希臘羅馬的思想,他的好幾本著作都是對古希臘羅馬資料的研究。他之所以如此偏愛古希臘羅馬的學說,理由之一就是:“我覺得在斯多葛派倫理學之類學說裏是找不到任何規範化的東西的。其原因,我想,就是這種倫理學的主要宗旨或者說主要目標,是審美性的。首先,這種倫理學知識是一個個人選擇的問題。第二,它是一部分人的專用品,不是一個為所有人設定行為規範的問題。它是為少數精英人物享用的一種個人選擇。作這種選擇的緣由是過美好生活的意誌。”“注釋12”
福柯最深惡痛絕的就是按照規範生活,他尊重個人的選擇,尊重每一個人過美好生活的意誌。他熱愛自由。自由自在、隨心所欲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福柯之所以極力反對權力通過“了解人們的內心世界——探察他們的靈魂——和令他們暴露自己心靈最深處的秘密”,正是因為這樣做很有可能把“個人同他自己”束縛在一起,從而窒息他的創造力。“注釋13”什麼叫“把個人同他自己束縛在一起”?這句話聽上去很怪。其實,福柯是在說,人的自我應當不斷地改變,不應當永遠是那個過去的“自己”,固定不變的“自己”,先天的“自己”。其中的邏輯同他的社會建構論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