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王叔歸來(1 / 2)

鞅王朝華麗的宮殿筆直矗立,王朝都城篤州城民間街市熱鬧非凡。

現下赴篤州城趕考的學子們齊聚都城最大書閣-青山書閣,說起青山書閣,不僅僅是學子們爭相去往的熱烈論學之地,也是都城置辦最為典雅、茶資最為昂貴之茶肆書閣,是以民間傳唱“一盅茶 兩兩銀”、“一閣室 百百銀”、“肆懷千金之所 吾抱鴻鵬之誌”等民間小謠。

青山閣內學子們可從民間秧苗株植論到安邦治國之方,每出現一個令人驚奇的妙策時,大家頻頻為之點頭並伴隨一陣陣喝彩。現下不知道學子中誰突然提出“我堂堂鞅王朝,可憐王孫子息匱乏,當今聖上僅一兒,王叔如今仍不知所蹤,又如何是好?“。

相傳老國君甚為敬重和寵愛王後,任臣子們數次上表,未有充盈後宮之舉;故老國君共僅有一雙兒女;璽王因著從小身體不好故十三歲便送往清江教,如今遠離朝堂;當今聖上德榮大帝也就是前長公主,這位君上從小熟讀治國安邦之策,自十七歲開始便被賜殿前長公主稱號,彼時起參與聽政;因著雷霆手段和治國方策使得鞅王朝呈無上繁榮景象。

“清部侍郎他老人家忙了一輩子,如今正是含飴弄孫的時候,漾將軍全家老小前半月奏請殿下準侍郎老人家榮退,老人家不願意,如今漾將軍戰場受傷托吾代為向王上奏請”;“我說您老人家,您就榮退,勞累一輩子了,也該享享清福,含飴弄孫了。再者您老人家就別為難我了。 ”朝堂上眾人泯聲,惟有吏部新遠侍郎眉頭緊鎖,上前一步奏明殿下,時不時瞄一眼站在眾臣前頭的清部侍郎漾懷。

鞅王朝退休年齡規定是七十致仕,到了七十歲須榮回養老;一般朝廷重臣到了七十致仕,流程上一般走個形式,比如要臣多次上述請辭,君主則要再三挽留,最後才無奈同意——這樣顯得君明臣賢,君臣情誼深厚。

然而這些老臣中也不乏例外,如今清部侍郎漾懷已七十有二,因著半生都在朝堂上,恐一旦卸甲歸田不適,故一直拖延不願意榮退;直至數月前身體不適,將軍府覺得不能由著老人家性子,故請吏部新遠侍郎出麵代為向殿下請辭。

“清部侍郎為父君和本君勞累半生,本君甚是感激!因著漾將軍半生沙場廝殺,如今又為老侍郎擔憂,本君思及父君教誨、對漾將軍孝道甚為認同,故準予老侍郎榮歸養老;如老侍郎大人仍心有餘,本王特準老侍郎於空閑時間到朝堂書院每月代教半日,可好?”

朝堂上那位女君諄諄善引,半炷香功夫已將棘手之事善後。

“老臣 領命,感念王上為老臣思慮周全。”朝堂下的白發老侍郎漾懷不急不緩,鄭重地朝前叩拜君上。

“臣有一事奏請君上,璽王仍不見所蹤,當如何是好。”傳禦史台秦相向前叩拜女君。

“璽王五年前之事疑慮重重,如今生死未卜;相信清江教之事必有迷霧,本君必為璽王還一個公道。”五年前傳言璽王血洗清江教徒之事,這些年一直在重查此事。

“臣附議。”君上從未質疑璽王,那位風華絕代的親王是否真的曾血洗清江教不得而知,因為從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此事是他所為。

翌日

“王叔現在在哪裏了呀?母親?”俊秀的少年拽著絕麗女君的衣袖,眼神充滿了殷切的問詢。

女君站在窗前,似乎陷入了沉思。

“父親?父親,你說呢。”少君轉頭問起了女君的丈夫,百瑟少主。

“我說瞿聯小君,父親如果說王叔最喜歡小瞿聯了,這會肯定在國都之內,小瞿聯開心嗎?”

“當然開心了,瞿聯最喜歡王叔了。”少年如今七歲了,想起母親說等王叔回來後一家三口就可以出遊山水了,這等累活就留給王叔自己處理了,既是心疼王叔也是心喜王叔能回家。

“我的傻兒子呀,你到底是我和你夫君生的,還是你王叔生的呀?看得出你在心疼王叔得都忘了顧念母親生你的辛苦。”

“母親,您肯定不會怪瞿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