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篇》
2.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第二十章》
3.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經·第八章》
4.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禮記·大學之道》
5.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
7.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8.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孟子》
9.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0.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篇》
11.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十八節》
1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孟子》
13.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4.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
15.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孟子》
16.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篇》
18.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八佾篇》
-2-
兩漢文言文名句
19.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戴聖《雖有嘉肴》
20.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2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22.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3.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諸葛亮《出師表》
24.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說苑·反質》
25.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
26.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27.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論衡·卷十三·別通篇》
28.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3-
魏晉文言文名句
29.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並序》
30.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李密《陳情表》
31.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王羲之《蘭亭集序》
32.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三國誌·魏書·武帝紀》
33.必死之病,不下苦口之藥;朽爛之材,不受雕鏤之飾。——《抱樸子·外篇·博喻》
34.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判。——《將苑·卷一·將驕吝》
35.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王羲之《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