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依舊是在為這一路上所見到的情形而感到難以接受,但陳羲還是抓緊時間收拾好了自己的情緒和狀態。
因為,漢陽這裏,可並不僅僅是一個回家途中的中轉站而已。
他的目標是漢陽兵工廠中的一個人。
漢陽兵工廠,其聞名於國內的產品,莫過於其仿製德造1888委員會步槍而得來的漢陽造和老套筒。
但是實際上,漢陽兵工廠可以說是國內當時最大的兵工廠,在1895年至1908年的14年間,漢陽兵工廠共造槍械11萬餘支,子彈4000萬餘發,炮985尊,炮彈98萬餘發。
1917年,每日能產子彈20餘萬顆、炮彈2000餘枚、步槍150支、山炮10餘門、野戰炮3~4尊。1920年開始生產機關槍和手槍,1921年開始生產大正6年式75mm山炮,1922年開始生產黃色、白色、黑色和黃色安全炸藥,1924年開始生產75mm的迫擊炮和炮彈,1926年開始生產飛機炸彈,1927年開始生產手榴彈。至1928年,共生產各種槍支70餘萬支,炮2000餘門,槍、炮彈4.33億顆,炸彈864枚。
但是這個兵工廠並不重要,等他回到家後,就能夠在自己的地盤上得到係統支援的軍用工廠,雖然達不到如此大的產能,但是滿足基本的戰爭和訓練所需還是足夠的。
兵工廠中,唯一值得陳羲覬覦的,是此時正在漢陽兵工廠中,等待自己費盡千辛萬苦,從美國搞來的生產設備到達的劉慶恩劉將軍。
按照原定計劃,這批設備本應該在14年就已經發出,但是奈何白頭鷹加入了歐戰,大量的商船被征調,因而無法將設備發出。
而好不容易等到了歐戰結束,卻沒想到,運送設備的船在即將到達的時候沉沒在海中。
雖說僅僅是在晚些時候,這批設備就被打撈修複,並且送到了漢陽兵工廠中,但是他的主人劉將軍,卻已經因為身體和政治上的雙重因素,被迫歸家養老。
而這批設備,也最終並入漢陽兵工廠,用以生產漢陽造步槍,而不是在當時處於領先地位的劉將軍半自動步槍。
劉將軍半自動步槍,在投產前一路順風順水,甚至有望將東土變成第一個大規模裝備半自動步槍的國家。
隻不過在時代和政治的雙重打擊下,變成了時代的眼淚,成為了世界上現存不到十支的珍稀收藏品。
但是這些槍也好,設備也罷,都不如作為當時國內最為優秀的槍械設計師的劉將軍重要。
民國連年積弱,國內連像樣的知識分子都拿不出來多少;歐戰在這種情況下,甚至還能夠為絞肉機一般得前線,補充高中以上學曆的學生兵。
這是幾十年底蘊的差距,導致現在國內的科研人員相當稀少,能力出眾的更是難以招攬,記憶中的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更是還僅僅是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