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幽幽暗暗:日俄戰爭中的間諜們(4)(1 / 1)

袁世凱一度把反對共和的口號叫得震天價響,在隆裕太後麵前流鼻涕淌眼淚地說:“餘深荷國恩,雖時勢至此,豈忍負孤兒寡婦乎!”

可是,轉過身就變臉,授意親信向朝廷施壓,請求共和的奏電雪片似的飛向北京。袁世凱授意駐俄公使陸征祥聯合各駐外公使致電清室,要求“皇帝”退位,密奏太後說是除了實行共和,已經別無出路。

袁世凱七搞八搞,搞出一個由北洋集團籌劃的共和局麵,顯示出他的權力得自清廷,不必受革命政府約束。袁世凱在民軍方麵的朋友,已經多到可以左右民軍行動的程度。

一些革命黨人,已經認定袁世凱是他們的希望。他們認為:隻要袁世凱讚成共和,共和很快就可成功。隻要袁世凱肯幹,可以請袁世凱做第一任大總統。

革命黨人和袁世凱雙方正在磋商之間,孫中山在南京就任國民政府臨時總統之職。袁世凱決計脅迫親貴王公,進而恫嚇太後,讓皇室自行退位,由自己全權組織臨時政府。

隆裕太後被逼進了死胡同,連忙多次召集禦前會議,把宗室親貴們召進養心殿拿主意。1912年1月17日(辛亥年11月29日)在養心殿召開禦前會議,被召見的有醇王、慶王、恭王、肅王、睿王、莊王、潤貝勒、濤貝勒、朗貝勒、澤公、那王、貢王、帕王、寅圖王、博公。

在太後召集的禦前會議上,奕劻和溥倫讚成皇帝退位,他們的立場遭到猛烈的抨擊。第二天,奕劻沒有敢來,溥倫也改變了口風,又讚成君主製了。多數王公大臣表決心:要豁出滿腔熱血,和革命黨人拚了。

太後問:“你們看到底是君主製好?還是共和製好?”

大家立刻應聲道:“奴才哪有主張共和的道理?”

有人還說:“請太後聖斷堅持,勿為奕劻之流所惑。”

溥偉憤憤地說:“奕劻顯然是欺君罔上!”

那彥圖接著說:“太後往後可別再聽奕劻的啦!”

“亂黨實不足懼,馮國璋說過,發3個月的軍餉,他就能把革命黨打敗。”溥偉和載澤同聲說。

“內帑已經給袁世凱全要了去,我真沒有錢了!”隆裕太後搖頭歎氣。

這時,優待皇室的條件已經由南京各方代表議了出來。

太後說:“落不著優待條件,不就是亡國了嗎?”

太後轉過頭對跪在一邊一直不說話的載濤說:“載濤,你管陸軍,你知道咱們的兵怎麼樣?能打仗嗎?”

“奴才練過兵,沒打過仗,說不準。”

太後不做聲了。停了一晌,才說了一句:“你們先下去吧。”

跪在原地沒動的善耆,向太後囑咐說:“太後,您可要慎重降旨。”

“肅王,你還有什麼法子嗎?你就說吧,都到什麼時候了。”

“臣以為,應該立即組建滿蒙軍,堅決把逆賊滅了,保住祖宗的基業。朝廷暫時可以到熱河離宮避一避,臣可以先行一步。實在不行,我們就返回遼東。奉天那邊,趙爾巽沒讓革命黨得逞。有一位叫張作霖的漢臣,鎮壓革命黨很得力。”

蒙古王公世代受封,與皇室聯姻,形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利害關係。此時,貢桑諾爾布被清廷任命為“禦前行走”,成為駐京蒙古王公中的領袖人物,以他為代表的蒙古王爺們堅決反對共和。

孫中山提出“驅逐韃虜,恢複中華”的口號,也令蒙古王公感到恐慌。在京蒙古王公由貢桑諾爾布和那彥圖(清前期平定準噶爾部著名功臣超勇襄親王策淩後裔)等王公首倡,宣布成立“蒙古王公聯合會”,以全體蒙古王公的名義,向袁世凱呈遞了一份請願書,表示與清朝“大皇帝無二心”,繼續效忠清王朝。

在駐京蒙古王公的影響下,內蒙古6盟49旗蒙古王公與外蒙古喀爾喀部86旗蒙古王公聯合致電南方議和代表伍廷芳,表示反對共和,擁戴清朝,抨擊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是“狹隘民族主義”。

1月19日(農曆辛亥12月1日),隆裕太後再次舉行禦前會議,恭親王、肅親王、那彥圖三人堅決反對奕劻讓皇帝自行退位的主張,出席會議的蒙古王公也持反對意見。次日,禦前會議繼續召開,蒙古王公反對共和更烈,會議無果而終。貢桑諾爾布等蒙古王公同皇族“宗社黨”一起,在清帝退位問題上,持堅決反對態度。

1月26日,“宗社黨”主要成員良弼被同盟會員彭家珍炸傷身亡,嚇壞了皇室親貴。反對皇上退位的幾位王公重臣都躲了起來。

1月29日,形勢有了變化,民國政府頒布《蒙古待遇條例》,強調各民族一律平等,維護蒙古地區製度和王公特權不變。

蒙古王公的疑慮解除了,他們立場轉變,在禦前會議上表示:“若以中國國體而論,本宜於君主,而不宜於民主。惟今日全國人心既皆堅持共和,且各親貴亦多讚成此事,我輩又何所用其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