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經述評》醫之源一醫之源是茶經的重點篇章之一,內容廣泛,包括茶樹的植物學性狀,茶字的構造及其同義字,茶樹生長的自然條件和栽培方法,鮮葉品質的鑒別方法以及茶的效用等各個方麵。
以南方之佳木概括了茶的產地、起源和特性。本章涉及茶的起源的僅有茶者,其字其名。從茶經十章的總體來看,本章的重點在茶的生產方麵。茶葉是農產品製造和飲用的重要來源。茶經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考察,原字的佳木的佳字含有高度的善和美的意思。因此,佳木二字的含義已遠遠超越最優良的樹木和最珍貴的樹木這樣直譯所包含的內容。我國古代的不少作家,常常借著讚頌植物的美德,用以自辟或辟人,這就是過去所說的比爾。比如戰國時屈原在楚辭九章,橘頌中第一句就說橘樹是佳樹。據郭沫若同誌的解釋,橘頌全篇前半送橘,後半送人。所送的是別人還是自己,自難查考。又如宋代蘇軾的《葉家傳記》,在題目上突出的說明了茶是家業。又在文中用風味兒、恬淡、清白可愛、容貌如鐵、資質剛勁等詞來讚頌葉家。還用食物蒹葭,未甚好也,久未之書,令人愛等語,實際上都是以擬人化的詞句來讚頌茶。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蘇軾又用天下夜勢雖火,然風未得心,為勢所貴,皆不及米這樣結論式的詞句來稱譽閩茶。這說明是他借茶以擬人的。
另外,他在文中還談到了陸羽所做的茶經,並批評的說,雖與之,猶未詳也。可見他對茶經的內容是並不滿意的。至於陸羽在茶經一開頭就用佳木二字來讚頌茶,既說明茶是佳木。而佳木二字就是借以自辟或辟人,則是顯而易見的。由此可以認為,陸羽把自己論茶的著作稱之為經,正說出他的自負,也闡明了他對茶的推崇。
為了說明茶的起源,本節一、從茶的曆史。野生茶樹和茶樹原產地各方麵簡略的說明中國是茶的祖國,以後按原文順序。二、敘述茶樹的形態特征。三、敘述茶的起源。四、敘述茶樹生育的生態條件。五、敘述茶樹的栽培方法。六、敘述鮮葉品質的鑒別方法。七、敘述茶的效用。醫之源最後關於選用茶的困難與選用人參相比的一段話,因純屬產區與品質的關係,將在第八章茶的產地中加以評述。
茶經的第一句話就說,茶是我國南方的佳木,接著以樹的高度簡略的說明了我國擁有各種類型茶樹品種的概況。聽說在川東鄂西一帶也有兩人合抱的大茶樹。
在《茶經》以前的我國古代史料中,早有關於我國包括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在內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始生產地的記載。晉代長渠在公元350年左右所撰的《華陽國誌》八字中說,紂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住乎尚書?其地東至魚腹,西至博道,北接漢口,南極潛伏,上至五穀,生俱六畜,桑蠶麻住,魚鹽同撇,丹棲茶蜜皆納貢之。這說明早在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南方八個小國伐紂時,巴蜀已用所產茶葉作為貢品。在公元前二世紀西漢的時候,四川的司馬相如在他所著的《樊將》篇中記錄了當時的20種藥物,其中的喘茶就是茶。西漢末年,楊雄在他所著的方言中也述,及屬西南人為茶曰舍。神農本草經也有關於茶的記述,苦菜味苦寒,一名土草,一名選生。《川穀桐君錄》也提到南方有瓜蘆木第四名至苦澀,而交廣最重。公元三世紀三國時的複訓,在他所著的《七會》中提到了南中茶子,南中相當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二省。唐代樊綽,在《南書雲南館內故產》第七中記載,茶生銀生懲戒朱山散收五彩茶法蠻以椒、薑、桂和烹飲之。如上所述,我國發現茶樹和飲用茶葉的曆史有文獻可知。查考的已在3000年以上,即可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的周代。此外,還沒有任何其他國家發現比我們為早的茶葉曆史的文字記載,所以可以肯定的說,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采製和飲用茶葉的國家。中國是世界茶樹的祖國,還可以從我國很多地方所發現的野生茶樹得到進一步證明。在《茶經》中有兩段關於野生茶樹的記載。一段在伊之園中及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乏而落之。另一段在七之室中,引述了漢代東方朔神異記關於餘姚人於洪入山采鈴,或大明庵的記載。在唐代以後,如宋代樂史的《太平寰宇記》,其中有瀘州有茶樹,彝人常協調玄梯攀登樹上采茶的記載。采茶的記載有宋代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也述及建茶接喬木。明代《大理府誌》有點蒼山產茶,樹高一丈的記述。清代即在19世紀末,英國人威爾遜曾在我國的西南地區考察植物,在他所著的《中國西部遊記》中也說,在四川中北部的山坡間,曾見茶叢普遍高達十英尺或十英尺以上,即似野生茶樹。
近數十年來,在我國發現野生茶樹的報道已不下數十起,其中以西南地區分布的最廣、最多,而且多為高喬木型的大茶樹。其他地區如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地則多為喬木型或半喬木型。在雲南,1960年時,據孟海茶葉科學研究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調查報道,在景穀、孟海、正康、大觀、金平失蹤等線都發現有野生大茶樹。又據湖南農學院,陳新衍教授報道,1961年,在孟海縣八達公社的大黑山密林中海拔約1500米處,發現一棵樹高32.12米,深為2.9米的野生大茶樹,這棵茶樹單獨存在樹齡約1700年,周圍都是其他參天的果樹。在貴州,據貴州省農業局及茶葉科學研究所調查,在習水、赤水、彭寺、安龍、武安、龍江、陸川等縣先後發現大茶樹,其中陸川發現的大茶樹高六至七米,葉長13到16厘米,葉寬六至八厘米,此樹早在1939至1940年間,以葉之水等同誌所發現,1957年在赤水縣黃金區和平鄉海拔1400米的山林中發現樹高12米的大茶樹。1976年又在道真縣海拔1100米的山區發現樹高13米,葉長21.2厘米、葉寬9.4厘米的大茶樹。在四川,據四川省茶葉研究所調查,在行經古藺、敘永、鞏縣、重慶合江、重慶南川等縣市,也都發現有野生大茶樹。在宜賓、雅安、溫江等地區,森林中還有集中成片的野生古茶,其中宜賓黃山的樹高13.6米。在廣西,據陳愛新同誌1965年的報道,在桂北、桂東北和桂西也都有野生大茶樹分布,桂西上林縣大名山深處的野生茶樹高達數丈,桂北龍勝大茶樹最大者樹高超過十米,又據陳炳懷等同誌的報道,在大名山原始森林中,還發現有野生茶樹群落,其中一株樹高達13.3米。在廣東,據廣東華南農學院及省經濟作物局在從化縣調查,發現有三株大一種茶樹生長在人煙絕跡的深山,均零星混雜在殘林和其他野生植物群落之間,樹高都在數米至十餘米,但開花結實很少。1980年三四月間,湖南茶葉研究所牛寶祥的同誌,在雲南孟海、大黑山、南糯山、金坪、老林等地進行了考察研究,發現雲南大部分地區受到第四季冰河期的襲擊很輕,因而有許多第三季植物如木蓮、鵝掌修等在其他地區早已絕跡。茶樹以其雄偉的樹枝生長於第二層的群落中,高達十至20米,胸圍兩米左右,分別分布在海拔1200至2500米的高度,這是特別值得一提的。